武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激发活力

来源: 中国文化报

首义文化广场花如海人如潮         李  薇  摄

楚天181创意园

楚河汉街夜景

美轮美奂的汉秀剧场

《首义情·中国梦》大型原创作品音乐会

南湖街“时尚七太”挺进《中国达人秀》八强

“首义之春”舞龙锣鼓大赛

专业的社区舞蹈排练室

送电影进社区

街头24小时自助图书馆

王永娟 季玉红

武昌城,始建于公元223年,距今约1800年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它是楚辞浪漫、黄鹤飘逸的历史名城,更是震撼世界、彪炳千秋的首义圣地;是青山碧水、生态和谐的宜居之地,更是百业昌隆、文化和谐的现代都会。

武昌,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位于武汉市东南部,西傍长江,面积87.42平方公里,人口113万,下辖14个街道办事处,177个社区。近年来,武昌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文化是武昌的第一资源、第一优势、第一动力、第一品牌”的战略思维,以建设“武汉精神高地、湖北文化支点、荆楚文化窗口”为目标,以文化惠民为根本,通过高标引领、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丰富平台,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发展,让古城的文化更具活力,让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成果。2014年,武昌·长江文创设计产业园荣获“第五批国家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湖北省扫黄打非示范区”和“武汉市旅游标准化示范区”称号。

夯实基础,完善设施,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全面深化

区 “两馆”实施升级改造。投资6400多万元对湖北省图书馆老馆实施维修改造,将其建成集图书、游览、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武昌图书馆。同时,完成市、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图书通借通还工作试点,街头4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10个特色书屋成为区图书馆的重要补充;投入300万元对区文化馆进行装修改造,新建“武昌群星剧场”和“武昌文化艺术展览厅”,改建提升服务功能,放大“国家一级馆”效应;投入880万元,对街道、社区基层文化阵地提档升级,14个街道文化中心按照“三室一厅”(即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培训室和多功能厅)500平方米标准建设,其中6个达到1000平方米,全省领先;辖区社区文化室面积达到100平方米,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均建有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图书阅览室,其中80%的社区图书室藏书达2000册,每个公共电子阅览室配备多媒体设备,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全覆盖;整合利用青少年宫开展公益活动上百项,突显青少年社会教育主阵地作用;区老年活动中心面积达1500平方米,每月参加戏剧、舞蹈、健身等活动的老年人达9000人次,丰富了辖区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由文化部门引进、扶持的“道一堂中医药博物馆”和“武汉三汉雕塑艺术博物馆”两个民营博物馆亮相街头,填补了社区博物馆建设空白;在湖北美术学院内新设的武昌区美术馆,让更多的美术爱好者齐聚,享受文化福利。如此,武昌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15分钟文化圈”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生活。

南湖模式,示范引领,公共文化服务呈现新态势

南湖街是武昌成立时间最短的街道之一。多年来,南湖街以“邻里文化节”为平台,以南湖街文联、老年大学、南湖艺术团等团队为抓手,创新“三位一体”的文化服务模式,丰富群众文化形式,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果显著,成为全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街道。

“邻里文化节”是南湖街品牌文化活动,从2002年开始,已经举办了14届,每年一次的精彩活动不仅融洽了邻里关系,也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周一黄梅戏,周二民族舞,周三大合唱……”南湖街中央花园社区居民毛竹梅说,自己每天有用不完的热情。据她回忆,以前社区“居民多,文化活动少。白天在单位各忙各的,晚上在家里各玩各的”。社区只有腰鼓队、模特队和唱歌队,没有固定的活动场地。后来,在街道办事处的协调下,物业公司把社区中心地段的一处建筑腾出来,作为活动中心。有了场地,大家的热情高了,有要练形体的,有要弹钢琴的,还有要学唱黄梅戏的,各种文艺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目前,南湖街已成立33支有实力、有特色的文艺团队,文艺骨干400余人,涌现出红遍全国、家喻户晓的“时尚七太”。2010年,“时尚七太”代表南湖街中央花园社区参加《中国达人秀》,取得全国八强的好成绩。她们对生活充满热情、挑战自我的精神打动了所有人,一下成为全国媒体追逐的焦点。

2010年,为了满足辖区文化发展需求,南湖街整合了辖区内非机构性质的民间文化人才与项目资源,成立了南湖街社区文联。南湖街社区文联由百余名文化专家和文化专才组成,下辖10个专业协会,43个文化分队,覆盖了声乐、乐器、戏曲、舞蹈、模特、文学、曲艺、书法、摄影、体育、民俗等文化业务方向。目前发展协会会员1600余人,其中有专长的文艺骨干600人。

2011年,南湖街创新文化服务方式,通过“政府主导、服务承包,共建共管”的方式,将辖区内一系列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设备的运营管理交由南湖街社区文联承担,形成了“社团组织、政府买单”的公共文化服务“南湖模式”。依照这一模式,基层政府定期与南湖街文联及其关联社会文化团体签订公共服务采购协议,并根据服务绩效和最终结果分阶段进行资金补贴,政府由公共文化的“生产者”变为“决策者”和“监督者”,实现了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的热情。

打造精品,惠及群众,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得到彰显

武昌区依托辖区内文化人才,集中专家智慧,精心创作富有地域特色的音乐、舞蹈、曲艺、书画作品百余件,荣获全国“群星奖”、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武汉市黄鹤群星奖等国家、省、市以上奖项40余个。其中音乐作品《月照黄鹤楼》、《等》获得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月照黄鹤楼》、《群星耀中华》分别荣获第九届、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独具武昌特色的“首义之春”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也斩获全国群星奖。区文化部门还将历年获奖作品进行整合,精心策划组织了《首义情·中国梦》大型原创交响音乐会,为辖区群众奉上原汁原味的本土音乐,让群星奖作品来源群众、惠及群众。

以“首义之春”“首义文化节”“邻里文化节”“黄鹤艺术节”“文化精品进社区”等品牌文化活动为主线的一大批家门口的节庆活动,让百姓尽享文化大餐。武昌是首义之区,自2002年开始启动辛亥首义文化节这一品牌文化活动,每年一届,成为百姓有口皆碑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从2008年开始,每年举办辛亥革命历史文化专题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参与拍摄故事片《中山舰》和《百年辛亥》大型文献纪录片,与《人民文学》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百年征文活动。2013年,第二届(中国)武汉设计双年展与第十二届辛亥首义文化节同期举办,为市民奉上了持续一个多月的艺术大餐。国际顶级的设计展、精美绝伦的汉绣、惟妙惟肖的三百六十行雕塑、极具文艺气质的手绘作品、接地气的文化精品惠民演出周、微电影、摄影展、京剧、时装、沙画、曲艺、魔术等街头艺术秀、民间艺术讲座……“一节一展”活动高档次、全免费,让群众应接不暇、大饱眼福。

创新机制,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

从2014年起,武昌区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推出“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根据群众需求,年初推出《武昌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指南》,将辖区文化活动菜单化,分发给各个社区、企业、学校,做到以民为先,问需于民,实现群众需求与服务项目有效对接。采取“政府主导、企业组织、媒体支持、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方式,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发行总公司联合举办“公益电影进社区”文化惠民活动,为社区放映电影,与“武房网”“长江网”联合举办“武昌区首届社区文体大联赛广场舞比赛”活动。

在全区范围内建立文化人才培养选拔管理机制,开展文化英才评选活动。坚持“专业人才领军、基层干部统筹、群众队伍支撑”的原则,建立文化人才库,组建武昌群星艺术团,将辖区的文化专家、文化骨干网络其中,既可为群众提供高品质更广泛的文化服务,也可以营造浓厚的人才兴文氛围,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文化单位、文化企业和文化人才关注、参与武昌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丰富储备。

从2010年起,武昌区把打造有质量、有品位、有影响的特色团队作为文化工作重点,提出区、街分级打造、分级管理的办法,采取以奖代补、演出资助、定向扶持等方式,在现有300多个文化团队中,成功打造出“时尚七太”、南湖老年艺术团、积玉桥星光俱乐部、中南街花球操等特色团队79支、明星团队11支,使社区群众文化表演团队的艺术水准得到大幅提升。

利用整合辖区资源,与湖北美术院、美术馆、武汉市革命博物馆等辖区文化单位开展紧密合作,通过签订共建共享协议,共建武昌区美术展览馆和毛泽东在武汉展示展览馆等,完善提升区级公共文化设施,更大限度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公共文化产品采购目录,通过政府采购等形式,与湖北地方剧院、武汉汉剧院、武汉说唱团、武汉歌舞剧院、武汉杂技团、武汉楚剧院等专业演出单位合作,开展“艺术生活·人文武昌”大型公益性演出活动,把精品节目送到社区、学校、军营和企业。同时也请市民走进剧院,观看楚剧《辛亥人家》、喜剧《一枪拍案惊奇》和湖北鼓王张明智巡回演出等精品剧目,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了丰盛的文化大餐。

文化涵养,联动互补,公共文化建设激发文化产业活力

武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和推进,大力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了良好的文化土壤、消费人群,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成为促进武昌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湖北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昙华林核心区改造、武汉设计产业联盟大厦、汉秀剧场、万达电影科技乐园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纷纷落户武昌。武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迅速成为武昌的支柱产业。2014年,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业园被授予第五批国家文化产业试验园区称号,实现湖北省零的突破。武昌的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文化精髓传承、文化内涵挖掘、文化资源整合等方面实现了功能上联动互补、空间上融合一体,实现文化价值与产业发展共同提升,共同滋养了武昌独特的文化特质。

以文化人,凝聚人心。武昌区在加快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的发展步伐中,秉承文化是“第一资源、第一优势、第一动力、第一品牌”的战略思维,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己任,充分整合辖区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公共文化阵地,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让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文化成为武昌古城快速发展进程中最深厚的资本和最亮眼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