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羌城:文化旅游发展如火如荼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胡克非

四川茂县是成都至九寨沟的必经之地。在这个总人口11万的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县,羌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2%。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使茂县境内的羌族碉楼、羌寨、羌族古墓葬群等遭受近乎毁灭性的损毁。为保护濒危的羌族文化遗产,2009年,茂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展中国古羌城建设工作。时至今日,中国古羌城文化旅游发展如火如荼。

立体呈现羌族文化

2013年11月,占地面积3000余亩、总投资近10亿元、汇集各类羌族建筑风格和各种古羌文化元素的国家级4A级景区中国古羌城正式营业。

古羌城通过多种方式展现羌族文化。羌王官寨是羌族文化一个集中展示和体验区,浓缩呈现羌族建筑、室内陈设、日常生活和决策议事等内容,让游客了解古代和如今羌人的生活状态。在羌族文化广场,实景演出还原羌族举行迎宾、集会、庆典的场面,游客可以观看或亲身参与羌族婚礼表演,了解迎宾、鸣炮、吹号、挂红、咂酒开坛等礼仪。羌地文化公司副总经理陈海元介绍,景区内还有一台名为《羌魂》的演出,这是一台取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保护项目“羌年”而创作的大型羌族原生态歌舞。

中国古羌城执行总经理杨礼果说:“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国家级的羌族文化展示基地,秉承‘静态保护+活态传承+产业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希望通过多样化的呈现方式,让每一位游客立体地感受羌族文化、了解羌族,让每一名来到中国古羌城的游客记住一些羌族的文化元素。通过慢慢传承和推广,让羌族文化被世人所熟知。”

传承人的新“寨子”

中国古羌城景区由城门、萨朗广场、羌族博物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羌王官寨、原始部落、牧业区、狩猎区、神庙、宗教祭祀、羌民居以及多个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组成。每日清晨,游客可以参加羌族特有的开城门仪式,与羌族百姓一起跳锅庄。

“古羌城不仅是旅游景区,还是非遗传承人的新家。”陈海元说。茂县有瓦尔俄足、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羌年、羌笛的演奏及制作技艺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还有四川省级非遗项目10个,以及20多个传承人。“这些传承人以前散居在全县各处,迫于家庭与生活压力,许多传承人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维持生计上,没有时间带徒弟,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长期这样下去,很多手艺就要失传了。”陈海元说。

“你在家里纳鞋底是做活,来我这里纳鞋底也是做活,我付你工资,你做的鞋底还是你的。”这是陈海元最纯朴的“劝人之术”。就这样,他把一个个传承人请到景区。传承人在景区工作,还可以相互交流取经。

除了非遗传承人,陈海元支持普通羌民到景区工作,有近300名羌族百姓在景区进行原生态生活展示。这种活态展示正是中国古羌城最核心的价值。游客麦琪说:“两个小时里看了开城门仪式,了解了羌族生活的历史和现状,还从导游那里学到了一些羌族医生的治病方法。静静地看妇女做羌绣、在广场上和羌族老人一起跳莎朗舞、看羌族老人下黑白石头棋……这种感觉真好!”

文化有了,旅游也要跟上

谈起古羌城目前的经营情况,杨礼果概括为“边建设、边规划、边经营”。“经营过程中,我们在不断摸索,由于茂县旅游开发相对滞后,景区建设初期光想着对羌族文化如何展示和呈现,未及仔细思考运营方面的问题。”杨礼果说。

据统计,2014年古羌城总经营收入800万元左右。虽然茂县是去往九寨沟、黄龙等四川著名风景区的必经之地,有近70%的游客会在此停留,但真正能留下来住宿的游人寥寥无几。“很多游人不想在这里住,就算有人想住,景区的接待能力也有限。”陈海元说,由于开发时考虑不够细致,整个景区中可用的床位只有大约70个。另外,配套的餐饮、休闲、娱乐设施也相对匮乏,直接导致多数游人只把这里当成一个中转站,而不是旅游目的地。

“起初,旅行团都不会专门安排游客到这里玩,只是中间停车休息,让游人简单转转,这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运营方式。现在,我们与许多旅游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让更多的人走进古羌城,体会羌族文化。”杨礼果说,目前,古羌城的游客量每天在5000人左右,最高达到7000人。

杨礼果估计,这些过路游客在古羌城的消费人均约50元。“如果能实现落地游,人均消费可突破200元。”他说,“我们一边尽力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一边加大市场推广力度,争取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实现联合营销。”

“有的景区需要打造文化,我们这里不缺文化,缺的是优秀的经营团队、宣传团队。由于我们是国有独资企业,薪酬水平不易突破,经营成本进行分摊后,员工工资收入属于行业内的中下水平,很难吸引到高水平的从业人员。”杨礼果坦言,在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理念更新,以及如何让“硬件+软件”磨合、融合的问题上,中国古羌城需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