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举办活动1500场次,直接受众300万人次东莞市民学堂:举精神旗帜 建知识家园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东莞市民学堂讲座现场。

谭志红

8月的东莞图书馆,名家云集,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百家讲坛”主持人于钟华,著名教授王余光、徐雁、邵永灵等纷纷走上东莞市民学堂的讲台,与东莞市民共赴一场“拾光之约”,并庆祝市民学堂10周岁生日。

2005年5月以来,东莞市民学堂承担起继续教育功能,每周末都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公益讲座。10年来,共举办各种活动1500余场次,直接听众达300万人次,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

十年,润物无声

2005年5月29日,著名教育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商友敬在东莞图书馆做了主题为《读书的四种境界》的讲座,由此拉开了东莞市民学堂的大幕。从这一天起的每个星期天下午,东莞市民学堂准时与市民见面,准时向市民免费开放。

10年前,东莞市民学堂的诞生,缘于当时东莞社会经济转型需求和东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需求驱动,缘于东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其定位为文化品牌着力打造。

10年来,东莞市民学堂针对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细分读者类型,形成了四级学习平台:针对高端读者学习群体,邀请省内外专家围绕热点问题举办公益讲座;针对休闲型读者群体,邀请某一行业专门人士围绕汽车旅游、生活保健等主题举办公益生活课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急需的粤语、就业、维权等方面的学习需求,邀请志愿老师举办技能学堂;针对不能来到现场的读者设立虚拟的东莞学习中心,将所有解决版权的讲座视频放置于该平台上,供读者学习。东莞市民学堂的追求是:让每一位市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交流的场所;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在讲授学习、交流学习和远程自助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普遍均等的文化服务。2008年,东莞市民学堂因为举办各层次的公益课堂,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颁发的国际创新奖;2013年,东莞市民学堂又被评为东莞市十大学习品牌。

年近八旬的萧景贤,每个周末都到东莞图书馆听讲座。他说,自2005年11月20日听了英国海军退休军官加文·孟席斯关于《1421:中国发现美洲》的讲座后,便成了市民学堂的忠实听众。

8年前,从农村到东莞务工的汪美云第一次走进东莞市民学堂之后,就再也没有失约。她说,是东莞市民学堂让她渐渐爱上了阅读,爱上了学习,爱上了思考。过去的她,是一个爱逛街、爱追电视剧的人,现在,全家人都喜欢东莞图书馆的活动。

十年,创新前行

东莞市民学堂在东莞图书馆“休闲·交互·求知”办馆思路的指导下,将公益讲座、公益生活课堂、公益技能学堂三级实体平台与东莞学习中心虚拟学习平台进行有机结合,为东莞市民提供了一个实体加虚拟的立体学习空间,让市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变为现实。东莞市民学堂的公益生活课堂、公益技能学堂的老师全部为志愿者,他们志愿教学,不取分文。目前,东莞市民学堂拥有不同年龄的志愿老师500余名。此外,东莞市民学堂每年均将优秀讲座录音进行整理,编辑出版《市民学堂》,到今年已累计出版10辑。通过东莞读书节这一平台免费向市民发放,扩大各种优秀知识成果的传播。每年还精心策划一些励志、保健知识、阅读等主题讲座送到企业、学校、社区,精心挑选一些优秀讲座视频通过东莞学习中心在线播放,通过网络电视,把讲座带到市民身边。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东莞城市阅读推广人王余光说,“东莞图书馆进行了许多具有示范性的创新和探索,东莞市民学堂就是其中之一。很多图书馆都举办了类似的讲座,但后来听众越来越少,为什么呢?因为不少讲座针对性不强。东莞市民学堂的讲座策划很接地气,能真正对阅读起到促进作用。每次我来东莞市民学堂讲座,下面都是座无虚席,听众对知识的热情和渴望让我感动之余,也让我投入了更多情感在讲座中。”

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吴晞认为,“东莞市民学堂细分读者类型是一大特色,这一点是其他图书馆容易忽视的。读书是一件很个性化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爱好,针对不同类型的读者搞阅读推广,是应该提倡的方向。而且,东莞市民学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技术增强阅读的效果,让市民由此接触新技术,接触数字资源,这是东莞城市阅读推广活动非常显著的特色。”

佛山图书馆“南风讲坛”创办者、策划人杨河源认为,“有些讲座生命力不强,在于服务过于单一。而东莞市民学堂不只是一个讲堂,还有其他的延伸学习服务。”

十年,引领成长

东莞市民学堂举办10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听众主讲团队。他们一开始像蝴蝶一样来这里采花酿蜜,后又将所学知识反哺市民学堂。

青年艺术家曾凡忠曾经只有中专学历,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先后获得了双学士、双硕士学位,今年又考取了暨南大学的博士。他在文学、音乐、剪纸、叶雕、美术、摄影等领域均有所成,还会演奏30多种乐器。他既是市民学堂的一名忠实听众,也是这里的讲座嘉宾。他曾经在东莞市民学堂讲过4次课,内容涉及创业、古琴、民族乐器、剪纸等方面。他说,“市民学堂见证了我的成长,是我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窗口。市民学堂就像一部厚重的书,有长度,坚持10年不间断;有宽度,每期讲座的内容都不同;有深度,主讲人都是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他们讲的很多内容都是经验的总结,是书本上看不到的。”

东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刘汉超与曾凡忠一样,既是市民学堂的受益者,也是讲座者。2015年3月27日,他带着夫人和孩子走上了东莞市民学堂的讲台,用“讲解+演奏”的方式,为市民讲授《“吹”的艺术——中国民族管乐赏析》,受到了听众的欢迎。他说,这是他第一次面向社会开展讲座,不仅实现了传播国乐的心愿,也开启了他对讲座的兴趣。在此之后,东莞多个镇(街道)邀请他讲课。

东莞市东华医院旗峰分院院长杨海龙说:“市民学堂以市民为本,了解、关注、亲近、服务市民。尽管众口难调,但听众都能找到喜欢的内容。2013年5月19日,我有幸成为市民学堂的讲座嘉宾,给听众讲了一堂《漫谈慢性病的自我调养》课,现场互动效果挺好。我不仅自己来听,自己来讲,还经常推荐身边的朋友来听,又推荐医院其他专家来讲,还会把《市民学堂》专辑送给朋友。”

王余光教授认为,不是每个市民都有机会上大学,不是每个市民都有机会到大学听讲座,东莞市民学堂给东莞市民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作为东莞市民,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东莞市民学堂应该叫‘东莞市民大学堂’,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