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演出
本报记者 舒 琳
晚秋的江南水乡,层林尽染,秋色宜人。11月1日晚,江苏张家港市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迎来了第12个开幕式。随着办节理念的创新、合作领域的扩展、国际元素的融入,今年的艺术节让更多的艺术家们走进乡野,让沿长江流域的民族民间文化再次交融、绽放异彩。
合作领域不断扩展
近年来,江苏省张家港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率先扛起了振兴长江流域文化的旗帜,有效整合民族民间文艺资源,成功牵头举办了11届长江文化艺术节和5届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并以此为平台,组织承办了包括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全国小戏小品大赛在内的多项区域性文艺活动,成功架起了一个沿江城市联动对话的平台和长江流域文化碰撞交流的空间。
在经过11年的发展壮大后,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凭借其品牌影响力,赢得了更多组织的加入,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今年,艺术节在与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合作的基础上,首次与中国曲艺家协会和中国杂技家协会合作,承办了第五届国际幽默艺术周,让来自国内外的多位幽默艺术大师走进张家港,为长江文化艺术节以及港城百姓的生活注入了更多活力。
然而参演阵容的强大,并没有妨碍艺术节亲民惠民。本届艺术节期间,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艺进社区巡演、“长江水·山花情”第六届(张家港)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专场演出、江苏省“梅花奖”艺术团专场演出,包括西藏锅庄舞、青海花儿、江西畲族山歌、云南彝族情歌、重庆土家族摆手舞、安徽凤阳花鼓等多样化的节目内容,分别通过“送戏下乡”等形式在张家港市各区镇进行巡演。据介绍,这些来自沿江12个省区市的节目大多出自基层文艺团队,因而更符合基层百姓的欣赏需求。每到一个演出地点,各区镇也分别派出本地特色节目,共同为老百姓奉上文化大餐。与此同时,长江文化艺术节开闭幕式和几场专场演出也将票价定在了30元至80元的惠民档位,并且购票越多,享受到的折扣越大,足以令港城百姓以类似“白菜价”的低价就能走进大剧院享受高品质的演出。“这不仅令艺术节实现了和群众零距离的互动和传播,让港城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长江流域的文化艺术,也持续点燃了市民的参与热情。”张家港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孙建忠说。
将民族特色和国际元素融合
本届艺术节继续秉承往届节俭务实的办节原则,对活动项目合理压缩、巧妙整合、精心策划,将2015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开幕式、第五届国际幽默艺术周和第六届(张家港)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开幕式相结合,“神奇魔术+民间歌舞+幽默曲艺”的节目穿插表演形式,以及国际元素、民族特色的融入,反而让整场演出在精简后凸显了形式的新颖和表演技艺的精湛,令观众发自内心觉得好看。
经过11年的经验沉淀,张家港本土艺术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力。艺术节期间,包括乡镇创排的文艺节目在内的张家港本土节目也与来自长江流域、国内外的艺术家们同台献艺。同时,张家港市第二届万人广场舞、沙上风情地方特色展演等活动也为本届艺术节增添了诸多亮点。
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陈世海说:“借助长江文化艺术节这样一个交流平台,极大地激活了本土文化的生产动力,带动了全市一大批城乡特色文化团队的发展建设;而本土节目的亮相,也能让张家港的特色文化被更多人熟知,从而不断拓展张家港的文化影响力,这正是举办长江文化艺术节的初衷和目的。”
促进长江流域文化共荣
多年的创新实践,让张家港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群众文化对地方文化的丰富发展和促进区域文化的交融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作为长江文化艺术节的常设项目和重要内容之一,今年由中国群众文化学会、江苏省文化厅、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张家港)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在此间举行。该艺术节每两年举办一次,集中展示了长江流域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遗产和历史人文风情,在提供文化交流平台、加强城际文化合作、推动长江文化繁荣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民艺节的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内容更加丰富、辐射更加广泛,已经成为推动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艺创新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亮丽品牌。”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长郭沫勤表示。
另外,艺术节期间还举办了长江流域群众文化学会交流会,沿江12省区市群文学会负责人,围绕“民族民间文艺的传承”“加强长江流域群众文化交流”等主题,就本地群众文化工作开展情况和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长江流域地区民族民间文化内涵丰富,群众文化成熟度高,民族民间艺术节舞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沿江文化进行直观的展示;长江流域群众文化学会交流会通过理性的探讨,充分发挥在长江文化中的纽带作用,为加强各地民间艺术交流和整合出谋划策,两者相得益彰,意义深远。”张家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