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 阳
端午将至,广西桂林农民画家李文国又开始为暑期旅游旺季赶工备画了。这几年,他的画在当地旅游市场热销,成为靠文化脱贫致富的一个代表。近年来,在广西,像李文国一样的农民画家,以及农村文艺队、乡村“小剧场”、特色景观旅游村落等,通过文化脱贫的越来越多,致富路子越来越宽。
立足特色闯市场
李文国是五通镇农民画家。五通镇农民作画有400多年历史。最近几年,临桂区公共文化建设和精准扶贫相结合,推动农民画产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投入书法绘画行业。如今,临桂区拥有农民画家5000多名,20人以上的画坊70多家,农民绘画年销售收入3.2亿元;临桂区还创建了“五通农民画引领文化致富模式”这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上刀山、下火海、踩犁头……73岁的李光生老人说,这是古占村瑶族的特色节目,每天都有演出。古占村是金秀瑶族自治县的一个高寒山区贫困村。这个昔日“白天看太阳、晚上看月亮”的小村庄,近两年建起小广场,四周搭建起看台,并组建了村民表演队。每到晚上,由村民带来的瑶族绝技轮番上演,受到游客热捧。古占村除了青山绿水、山珍美味,更吸引人的莫过于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化。2015年,该村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46万人次,旅游创收660.15万元。
“人心贫困比自然贫困更可怕,文化扶贫重在励志。”来宾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杨春阳说。为此,来宾市启动“求知、求技、求乐”工程,为基层群众送文化、种文化,在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下,逐渐提高精神境界和劳动素养。2015年底,来宾全市771个行政村(社区)实现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组建了1012支农民文艺队,在其作用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成立乡村乐队,建民族旅游村落,办非遗产业基地……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广西群众致富实招频出。“广西确定‘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提素质’的思路,整合资源,多措并举,注重扶贫与扶智结合,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引导和扶持贫困乡村脱贫致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严霜说。
搭建平台孵化产业
“明天就是纪念伏波将军的花炮节,花炮日销量将是平常的十几倍。来看花炮节的人越来越多,去年就有8万多人。”5月29日,融水苗族自治县和睦镇的店商李大叔一早就到县城去补货了。花炮节等节庆吸引众多游客住下来观光,和睦镇人气越来越旺,生意红红火火。
融水是国家级贫困县,但这里每年的民族民间节日多达138个,最具代表性的有苗族芦笙斗马节、瑶族盘王节、壮族三月三歌节等。依托节庆,融水县委、县政府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促进发展”的思路,把各节庆、景区、品牌旅游线路打造成传承民俗文化和旅游扶贫的重要平台。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389.0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7.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42%、103.77%。
“小协会带动大发展”已经成为广西扶智推进扶贫的一大亮点。靖西市旧州街有5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会制作绣球,被誉为“绣球一条街”。前几年,旧州街成立刺绣协会,带领群众走订单产销路子,现有会员300多人,每年培训1500多人次,生产绣球、壮锦等10多个特色工艺品,每年有20多万件刺绣工艺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地区,刺绣让当地农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乡村旅游是广西文化扶贫的重要抓手。截至2015年底,广西共评定星级乡村旅游区97家、星级农家乐868家。今年1月,广西乡村旅游行业协会正式成立,搭建起乡村旅游形象展示平台、乡村旅游人才交流支撑平台、乡村旅游投融资平台,对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化运作水平、引导乡村旅游行业提档升级的作用日益显著。
多措并举精准扶贫
“推动文化设施全覆盖、文化活动无盲区、文化产业大发展。”武宣县一位文化干部说,2013年以来,该县通过“文化+精准扶贫”激活内生动力,制定《武宣县文化扶贫工作方案》,分解任务到各成员单位,实行干部文化扶贫“一对一”结对帮扶等组织保障机制,结对扶贫2675户。
2015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文化、科技等多部门联合制定《脱贫攻坚科技文化扶贫实施方案》,以全区54个贫困县、5000个贫困村为帮扶重点,建设完善科技文化服务设施和平台,推动科技文化服务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
2016年至2017年,广西将实现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覆盖3000个贫困村,到2020年,建成一批贫困村“数字文化驿站”,推动科技文化宣传、服务覆盖所有贫困村。为此,广西按照“一栋综合楼、一个戏台、一个科普宣传文化墙(栏)、一个篮球场、一支文艺队、一支篮球队”的标准,加快建设贫困村公共服务中心,完善设施设备,打通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整合资源,加大贫困地区科技文化投入,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统筹科技文化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建立贫困村科技特派员选派与激励机制、科技文化下乡服务机制、科技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提升贫困地区科技文化服务能力;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宣传服务活动,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
文化精准扶贫蓝图正在八桂大地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