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力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基底细胞”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统一筹划,优化整合各级各类资源智慧供给,完善服务供给和反馈模式社会参与,社会化建设模式初步形成

九江镇上东社区第二十一届锦龙盛会在国庆期间盛大举行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

力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基底细胞”

曹莉敏

基层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和薄弱环节。近年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在成功创建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后,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得到显著提升,但基层文化设施和服务仍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南海区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号召,2015年作为广东省建设试点之一,成功建设了50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016、2017年计划将试点成果进一步推广到全区200个行政村(社区)。

明确定位,立足本土制定综合服务标准

南海区根据自身实际和群众文化需求,探索了一套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和服务标准,确定了四项基本文化服务(特色品牌活动、文化专业队伍、文化志愿服务、文化艺术熏陶)、五个基本设施标准(综合文化楼、农家书屋、文体广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宣传橱窗)、六项基本功能要求(政策宣传、党员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七个提高参考指标(一站式、窗口式、网络式综合便民服务,智慧图书馆——24小时读书驿站建设,免费WiFi接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搭建社区O2O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中心建设、管理,培育文化志愿者服务项目,积极宣传)的建设标准,明确文艺演出、文体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电影放映等服务的种类、数量、规模和质量要求,拓展中心文化体育服务功能,实现行政村(社区)文化室多部门协同建设、村居统一管理、综合开展服务的目标。

统一筹划,优化整合各级各类资源

2016年、2017年,南海区镇将投入2000多万元作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社区专项的建设和奖补资金,并通过文化事业发展资金,区、镇每年预留超4000万元资金对社区软硬件建设进行扶持,涵盖了社区文化广场及智慧图书馆建设、购书及社区文化活动补贴等方面。通过区、镇、村三级财政投入及资源整合,区、镇两级中期督导、终期验收机制,做到人、财、物统筹使用以及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打造成终端平台,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并利用与行政服务中心一体建设的优势,发挥中心场地和设施作用,提供农技推广、卫生计生、养老康复、便民服务等其他一站式、窗口式服务。

智慧供给,完善服务供给和反馈模式

通过区、镇、村三级互动,组织引导社区结合风俗、节庆等元素办好各类群众文体活动,鼓励群众自办文化。50个试点社区均拥有1个以上的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其中4个试点社区品牌活动入选佛山市十佳社区文化品牌活动(全市10个),每个试点社区年均举办文体活动场次超过24次。如西樵镇松塘村深入挖掘翰林文化、水乡文化、耕读文化资源,每年举行正月出色、六月廿四关帝诞、中秋烧番塔、重阳敬老、十月三日松塘翰林文化节等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桂城街道江滨社区的“读书会”系列活动已连续4年举办,自发组织开展“推动文化建设,促进社区文明”等主题的社区论坛,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充分体现了社区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理念。

注重强化对外来工、未成年人等特定群体的文化服务。里水河村的“外来工关爱行动”,每年固定投资数十万元,通过在中心举办“交通安全教育”“出租屋安全教育”“食品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主题教育讲座,开展外来工读书日和节庆主题活动,在提高“新南海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同时,让社区“家”的感觉更浓一些,人情味更重一些。

启动智慧图书馆——24小时读书驿站建设。在社区人流密集处建设便民阅读服务点,现已建成22家,计划2016年下半年 再建40家以上读书驿站,构建“智慧、快捷、贴心”的智慧图书馆服务网络,完善提升“十分钟文化圈”,有效促进全民阅读、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全民素质提升。

丰富供给的同时,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通过点单式服务、提前预告方式,有效实现供需对接。建立社区活动预报制度,通过海报、宣传册、新媒体发布等方式进行每月或每周活动预告;通过社区Q群、微博、微信等平台了解群众需求,免费开展“菜单式”活动,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及时收集求学者的意见反馈,不断修正完善活动供给模式,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活动设置机制和需求反馈机制。桂城街道桂园社区打造新型社区学院,开设课程以居民需求进行功能划分,提供相关课程服务,如婚育学校、妇女学校和家长学校、精英课堂等。

社会参与,社会化建设模式初步形成

鼓励社区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拓宽社会供给渠道,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合作,以投资、捐赠、赞助等形式,激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活力。如丹灶镇金宁社区、狮山镇联和社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入第三方培训机构,成立社区少儿艺术活动中心,开设少儿艺术培训班。狮山镇设立的文化发展委员会,创新出一条村居文化“三个二” 模式(即建立两个会:文化发展委员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两个团:群众艺术团、文体社团;两个队:文体辅导队、文体义工队),使最基层的社区文化组织得到政府、居委、企业三方的支持,既解决了基层社区文化建设一直以来无组织、无资金、无人才的老问题,又能统筹集中资源办大事。

建立“文化社工+文化志愿者”联动机制,引入竞争机制,推动文化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每个社区均成立一支文化志愿者队伍,通过购买社工服务等形式,与社工联动,在引导、辅助村居开展会演、展览、培训等各类群众文体活动的同时,在重大节庆活动、文化共享工程中承担了引领、解说、秩序维持等工作,有力地协助了各大活动的顺利开展。

通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南海公共文化服务的“基底细胞”得以强化,基层公共服务有了极大提升。相比起过去基层群众“伸手拿”,政府“送下乡”,现今南海的基层文化建设更凸显出“自组织”和“自服务”,自我创造和自我供给。如此的公共文化服务既是悦民,更是民众“悦己”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