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云南记者 余结红
“最后一班午夜列车,悄悄带走的青春……”伴随着悠扬的吉他声,一群青年在舞台上欢快地歌唱,台下观众齐刷刷地拍手应和。今年30岁的张倩追话剧半年有余,看过电影、电视剧版本,这一次她好好地欣赏了一把话剧版本的《杜拉拉升职记》,也借此来“致敬”当年自己的求职经历。
7月15日至16日,话剧《杜拉拉升职记》在云南省昆明市工人文化宫剧场演出两场,之后,《双面胶》、《和空姐同居的日子》、《疯狂的谎言》等话剧也将陆续上演。从2013年8月开始,每个月8场、一年100场,云南省话剧院周末小剧场话剧演出坚持了3年。演出多、档期密、定时定点,云南小剧场话剧逐渐被市民认可和接受,周末休闲时光走进剧场看话剧已成为越来越多市民时尚的文化消费方式。
谈及为何要走小剧场话剧发展之路,云南省话剧院院长马捷说:“随着社会发展和多元文化消费兴起,舞台艺术已经不是观众唯一的文化消费方式,加之一些舞台艺术作品不接地气,观众离剧场越来越远。而通过编排新鲜好看接地气的小剧场话剧,或许可以成为培育市场、吸引观众的突破口。”
自2013年开始,云南省话剧院开始着手准备小剧场话剧。“尽管北京和上海的小剧场话剧已有成熟的经验,但也不能照搬,还要结合云南的实际去借鉴、摸索。”马捷介绍,云南省话剧院初步的做法是购买一些在演出市场获得检验和成果的剧本版权,由剧院自己排演,2013年8月,《疯狂的谎言》在云南艺术客厅首演,正式开启云南省话剧院的小剧场话剧之路。
2013年至今,云南省话剧院先后出品了《疯狂的谎言》、《爱情合伙人》、《钱多多嫁人记》、《www.com》等12部不同风格和类型的优秀话剧。为培育市场、培养观众,云南省话剧院从尝试演出转为常态化演出,从不定时演出到固定每周五、周六演出,从不定点演出到固定在昆明市工人文化宫剧场演出。通过不断坚持,目前,云南省话剧院每场演出的上座率约五成,固定粉丝达到4000余人。
据了解,2014年至2015年,云南省话剧院连续两年推出云南小剧场话剧全国邀请演出季,将一些在全国知名的优秀剧目引入昆明,通过名剧效应吸引观众走进剧场。“需要培养观众对话剧的兴趣,这样他们才会逐步关注本土话剧。”马捷说,“为了给更多的人普及话剧常识,剧院还开办多期‘公益行动·话剧大家谈’活动,邀请众多知名专家、演员向观众介绍如何认识并欣赏话剧。”
云南省话剧院还创办戏聚汇自媒体平台,与高校、民营剧社组成云南小剧场话剧联盟协同展演,举办云南小剧场话剧人沙龙活动,努力为小剧场话剧成长提供优越环境,也正是从培育市场的角度出发,小剧场话剧演出票价一直控制在50元至100元之间。
小剧场话剧的魅力在哪里?话剧迷王涓的回答很有代表性:“演员离你那么近,你甚至能感觉到他们细微的呼吸,你可以领会他们的每一个眼神,好像他们诉说的对象就是你,在这个空间里似乎没有了舞台的存在。”如今,云南省话剧院的小剧场话剧已渐成品牌,带动了昆明的话剧热。目前,昆明民营小话剧组织10余家。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观众自掏腰包买票走进剧场。云南大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庞境介绍,他们制作的原创话剧《雀儿》首演上座率达80%,小剧场话剧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民营剧社的增多,话剧市场也会越发丰富多彩,有利于话剧良性生态圈的形成,小剧场话剧这条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马捷说,“通过3年的小剧场话剧演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导演和青年演员。”青年导演唐伟导演了云南省话剧院一半小剧场话剧。“小剧场话剧3年来票房有好有坏,但整体上是稳步前进的。做小剧场话剧收获特别大,它给导演、演员、舞美人员很多实践和锻炼机会,整个团队的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唐伟表示。
“收获多,但困难也多。当前,要想找到好的剧本很难,能找到反映本土原创题材的好剧本更难。”马捷表示,接下来,云南省话剧院将推出更多具有本土特色的接地气作品,培育市场、培养观众不能单独依靠一两家文艺院团,只有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关注参与,才能形成成熟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