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为多彩贵州增色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期间,贵州省有两台剧目参演,分别是侗族音乐剧《嘎老》和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当原生态的侗族大歌唱起来、婀娜神秘的苗族舞蹈跳起来,仿佛把观众带到了贵州的山水之间,生出无尽遐想。

贵州有句俗语“饭养身,歌养心”,足见唱歌对于贵州人的重要性。侗族音乐剧《嘎老》诠释的就是侗家人“没什么比唱歌更重要”的精神追求。“嘎老”在侗语中是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音乐剧《嘎老》围绕男女主人公寻歌之旅展开,通过侗族大歌、琵琶歌等侗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碰撞,展示出侗族音乐的魅力。该剧也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

《巫卡调恰》意为外婆的歌谣,这部舞蹈诗剧目植根于当地苗族文化,作品通过巫卡(外婆)吟唱古歌这一主线,诠释了苗族人的创世观,反映了古代苗族人的农耕文化、苗族迁徙史以及苗族社会生活的各种习俗。

“我们是原生态艺术的搬运工,把贵州少数民族艺术原汁原味地搬到舞台上,呈现给全国观众。”《嘎老》主创之一王德文表示。

难能可贵的是,两个剧目从主创到编剧、主演,都是土生土长的贵州人,而且主要演员大多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县级文工团演员。“我们也想过从大城市邀请著名导演和演员担纲,但是最终还是决定培养自己的文艺队伍。”王德文说。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苗族、布依族、侗族等17个少数民族。全省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有125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6.11%。”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巡视员刘晖介绍,千百年来,贵州各族人民与山相安生,与水共流长,共同创造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民间文化。

贵州精心筹备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自去年5月召开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之后,省委、省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并结合贵州实际,就组团规模、参演剧目、经费保障等相关事项进行了研究。”刘晖说。组委会还对参演剧目反复比较、精心遴选,报送的两部剧目成功入选,这是继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之后,贵州连续两次有两台剧目入选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2015年11月,贵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建设多彩贵州特色文化强省的战略任务,为贵州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保障。”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袁伟表示,近年来,全省各级文化部门找准定位、明确担当,着力打造民族民间文化精品。

音乐剧《嘎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2014年,贵州出台《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行动计划》,计划未来5年省财政每年投入约100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侗族大歌保护传承工作,在建立完善的数据资源库和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的同时,实施侗族大歌生态保护工程和侗族大歌生产性保护与文化精品工程。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我们计划到2020年,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覆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部建立,少数民族群众读书看报难、收听收看广播影视难、开展文化活动难等问题得到解决,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袁伟表示。

“‘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强化文化引领、文化内核、文化特色、文化精品、文化产业、文化服务、文化融合、文化实干。”袁伟说,贵州将珍惜良好的生态和多彩的民族文化,紧紧围绕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产业,把文化发展与生态保护、旅游发展有机融合,推动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和旅游的整体提升。(本报记者 屈 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