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铮 齐超男 陈志丹
近日,冷空气频频袭来,气温持续走低,但在河北省肃宁县肃宁镇谭家庄村,人们对户外文娱活动的热情却丝毫不减,每晚依旧热闹非凡,五六百人汇集而来,灯光明亮,鼓乐齐鸣。
“自从建起了文化广场,天一擦黑,周边10多个村的村民就往俺村聚,大伙儿一块跳跳舞、健健身、聊聊天,倍儿热闹。”谭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刘国学说,这个广场近3000平方米,是县里最大的村文化广场。
说起这个广场,肃宁县文广新局负责人齐瑞昌兴奋地说:“这个广场的建立,开启了肃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联村模式。”
肃宁镇谭家庄村、东王庄村、滩头村、玉皇庙村紧紧相邻,之前由于没有合适场地,热衷文娱活动的村民一直颇有微词。“跳不开,挤呗!”听着大伙儿无奈的叹息,肃宁县文广新局进村实地考察,结合外埠经验,提出“一拖四”的广场建设方案:在谭家庄村选址,建设村级文化广场,满足四村百姓文化需求。
一听要建广场,刘国学坐不住了:“这是大好事啊,大伙儿终于不用在村委会这小院儿里憋屈了!”他主动垫资20余万元,找来工程队,马上动土开工。村民们一看这阵势,纷纷出钱出力,最多的时候,近百人一起忙活。
21天!全县最大的村级文化广场就建成了。大功率的照明灯一开,广场上可亮堂了,还专门有两间小屋供大家放道具、换服装,别提多贴心了。
“这几个村挨得近,分别建广场,选址是问题,资金也是问题,把有限的资金分解到各村就没多少了,而集中打造效果要好得多,‘一拖四’就是集约利用土地和资金,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齐瑞昌说,这种集约模式带来的“扩张效应”甚至让他们出乎意料。
现在,前白寺、王武庄、张牛军庄、牛军庄、滑牛庄等10多个村的村民都把谭家庄当成“文娱根据地”,从“一拖四”到“一拖N”,进一步彰显集约发展成效,并打破了“文化村界”。今年中秋节,周边16个村的文艺爱好者还齐聚谭家庄文化广场,共同上演了一场精彩晚会。肃宁镇文化站站长姚敏说,谭家庄村擅长侗族舞、柳科村擅长扇子舞、张庄村擅长健身球操,这些舞蹈队凑在一起,相互交流学习,水平明显提升,“县里再有啥比赛,我们镇绝对闪亮全场”。
平台搭得好,“动起来”的人越来越多。看电视的放下了片刻不离的遥控器、爱打牌的收起了麻将桌,每天傍晚来唱歌跳舞健步走,一派欢愉。“村民之间有个‘磕磕碰碰’是难免的,有了这个交流平台,大伙儿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多,往一块儿一凑一乐和,有啥不愉快,都烟消云散了。”齐瑞昌说,大家心情好了,文化生活丰富了,文化片区也会越来越和谐。
老党员刘记响等七八个人自发成立起“安保队”,每天晚上负责给大家看车子、维持秩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自觉站上“文化后勤公益岗”,形成人人参与文化活动、人人助力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肃宁县正在将这一模式复制推广:邵庄乡锡膏口村的大型文化广场上每晚都上演肃宁、高阳、蠡县三县群众同欢的场面;梁村大型文化广场初具雏形,带动周边六七个村掀起文化活动热潮;北甘河村、大五里村正在进行广场场地论证……这种“一拖N”模式让农村文化多了一分交流融合,让农民“幸福指数”再攀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