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文化扶贫传佳信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宾 阳 郭少东 本报驻广西记者 郭凯倩

“唧唧复唧唧,农妇当户织。”这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磨里村村民韦姓爱生活的真实写照。她织的壮族土布手感柔软、花纹别致,在百色壮族地区广受欢迎,织布、卖布也成为磨里村家家户户的一项重要营生。在百色大石山区,古老而斑斓的非遗正逐渐成为老区人民文化致富的手段。

“这种土布1米能卖50元,单织布一项每家每年能增收1万到2万元。”广西“乐业壮族纺织制作技艺”传承人罗美烈介绍。她长期在传承基地免费教授壮族纺织技艺,几十年前,这里的老人都会用纺织机,但近些年,纺织技艺在磨里村险些失传。12岁就开始学织土布的罗美烈是远近闻名的纺织能手,通过纺织和销售土布制作的服饰、工艺品过上了小康生活。在她的带领下,磨里村及周边已有100多户农家从事壮族土布纺织,其中登记注册的贫困户有90多户。

除了织机声,磨里村还有好听的卜隆古歌。每年5月,声势浩大的卜隆古歌会都在村里举办,近两万名壮族群众共聚一堂,通过韵律优美、曲调多变的歌声诉说壮族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听歌、学歌、唱歌、传歌也成为当地最热门的娱乐活动。

“土布纺织扶起物质生活,唱歌传歌扶起精神生活,文化扶贫要惠民、富民两不误。”百色市非遗中心主任姚茂勤表示,磨里村只是百色非遗促扶贫的一个缩影,百色以142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为主,正在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扶贫行动。山歌、壮戏走进千村万户,壮乡变成了戏海;壮锦、绣球引游客争相购买;民族服饰和工艺品的订单雪花般飞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文化扶贫佳信频传,群众获益良多。

中国非遗博览会、“八桂天工奖”及“三月三”非遗展演……借助民族节庆和各类文化展演活动,壮族衮服、苗族服饰等隆林特色非遗技艺在政府推动下纷纷走出去,各类订单应接不暇。据了解,如今隆林参与服饰制作的有300余人,其中贫困户180余人,年生产民族服饰达2万余套(件),产值600余万元。

“文化扶贫不能盲目,摸清家底、因地制宜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百色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刘序畅表示,百色既是贫困大市,也是非遗大市,非遗用好了,不仅能够保住老一辈的文化成果,更能服务好精准扶贫的大局。为此,百色市政府在百色壮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框架下,出台了《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项目保护开发实施方案》,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为方针,对全市非遗生产性项目的保护利用进行整体部署。同时,靖西市、右江区、隆林各族自治县等县区也相继出台了《壮族织锦技艺五年保护规划》《壮族麽乜保护利用规划》《民族服饰发展规划》等针对性政策,保障非遗保护与文化扶贫攻坚相互融合发展。

在非遗助推文化扶贫方面,大放异彩的不仅土布纺织产业。在乐业县六为村流传的把吉造纸技艺是一种全手工、纯天然、无污染的造纸工艺。如今在把吉屯,仅有张德魁一家还在从事这项工艺,一片山坡上,十来个造纸作坊已闲置多年。“我们计划把这里打造成把吉造纸传承基地,开发旅游体验项目,与乐业天坑等多个景点构成一条精品旅游线路。”乐业县文化和体育广电局局长韦胜亮表示。

“80后”赵美琴不到一小时就卖掉4个单价150元的新式绣球,“中华巧女”黄肖琴做一个堆绣绣球能卖4800元,靖西旧州的绣球产业成为百色非遗致富的典型。当地政府利用民族民间文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积极打造靖西绣球品牌及绣球一条街,通过“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让旧州人离小康越来越近。据统计,旧州街从事刺绣的有1000多人,年均产值400万元,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地。

为了推动非遗生产技艺创新,2014年至2016年,百色市对26个非遗生产性项目投入800多万元帮扶资金,用于技艺培训、工艺改进、示范户扶持、传承人补助等,总计实现年产值3200多万元,惠及群众32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700余人,人年均实现增收2400余元。已经建成的57个非遗传习基地和16个非遗展示馆为百色开展非遗扶贫行动搭建了固定的阵地,各种非遗培训班让更多群众掌握了非遗生产新技艺。经过培训,右江民族商业学校的壮族麽乜传习基地已培养了60余名传承者,壮族麽乜制作或将成为他们的谋生方式。隆林的苗族服饰生产性示范基地每月定期开展的服饰制作教学和画蜡、纺线、织布、刺绣体验活动不仅让苗族服饰制作技艺得以传承,更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