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人旗
近日,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演出行业协会公布了和2016年北京演出市场有关的一批数据。记者从中拎出了3组数据,试图勾勒2016北京演出市场的轮廓。
24440场 17亿元
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演出市场持续升温,票房收入增长逾一成。截至2016年12月底,北京共举办营业性演出24440场,较2015年24238场上升了0.8%;全市演出市场规模再次扩大,票房收入达17.13亿元,比2015年增加1.65亿元,增幅为10.7%。演唱会、音乐会、马戏、相声等演出收入增长迅速,增幅都在10%以上。
由于近年来娱乐消费需求加大与网络直播的火热,演唱会市场增幅较大,2016年北京演唱会市场票房收入为5.93亿元,增幅高达43.2%,国家体育场、首都体育馆等万人场馆的总票房收入甚至都在5000万元以上。另外,音乐会演出收入增幅达12.2%,国内外名家名团纷纷集聚北京。演唱会、音乐会等音乐类演出市场份额占比最大,1688场演出收获票房8.40亿元,约占整个演出市场的49.0%,比上年6.44亿元增长了30.4%。
曲艺、马戏等其他类演出呈上升趋势,2016年相声、脱口秀、马戏等其他类演出场次共10639场,票房总收入约2.60亿元,比上年2.08亿元增加近1/4。其中相声、马戏等演出最多,场次超过9000场,约占其他类演出总场次的85.2%,票房占59.6%,仅朝阳公园的《舞马》与《马戏大世界》两台演出就贡献了近5000万元。
戏剧演出市场相对平稳,场次为11835场,约占总场次的48%,;票房收入为5.74亿元,占总票房的33.5%。其中,话剧、儿童剧最为活跃,共演出8928场,贡献3.17亿元票房。
1071.4万人次 84.7万人次
据统计,2016年北京观看各类型演出的观众规模不断扩大,总人数达1071.4万人次,比上年1035.2万人次增加了36.2万人次,增幅比例为3.5%。
近几年,年轻观众逐渐成为消费主力,话剧、演唱会、音乐会等受年轻人喜欢的演出类型的观众规模不断扩大,戏剧类和音乐类观众最多,共超过700万人次,占总演出人次的66.9%。
其中,戏剧演出吸引观众约461.9万人次,比上年增加了10万多人次,戏剧成为北京广大市民观看演出的重要选择;演唱会、音乐会等音乐类演出共吸引观众252.7万人次。
传统戏曲观众达84.7万人次,戏曲观众的培育初见成效,比上年81.3万人增长4.2个百分点。另外,肢体剧、互动式戏剧、默剧等国外演出团体的戏剧广受欢迎,消费者的观剧参与、体验乐趣增强,脱口秀、马戏等其他类演出吸引观众约333.9万人次。
42家 83家
据统计,2016年演出超过200场的场馆有42家,既包括保利剧院、首都剧场、北京音乐厅等专业场馆,又有刘老根大舞台、湖广会馆、老舍茶馆等旅游驻场演出场馆;演出超过100场的场馆有83家,比上年增加了18家,良乡影剧院、顺义影剧院、密云大剧院等多个郊区场馆进入年演出百场队列,郊区剧场表现活跃,丰富了郊区居民娱乐生活。
2016年大中型演出场馆数量为48个,共演出6292场,占总演出的25.7%,比2015年增长9.1%;实现票房收入7.59亿元,占2016年总票房的44.3%,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仅国家大剧院就贡献了2亿多元票房,天桥艺术中心、保利剧院均实现收入超5000万元,成为北京市演出市场重要力量。
2016年北京旅游驻场演出场馆达24家,演出场次为11089场,占整个演出总场次的45.4%,比2015年10438场增长6个百分点;吸引观众约309万人,比上年增长7.0%;实现票房收入2.02亿元,比2015年增加了0.3亿元。
其中,相声和杂技演出在旅游演出市场中较为活跃,分别演出4534场和2609场,为北京旅游驻场演出市场贡献了64.4%的票房。另外,2016年小剧场演出场次共6888场,占演出总场次的28.2%,成为第二大类活跃演出场馆。
2016年北京有演出的大型体育场馆数量为8个,演出场次共171场,吸引观众118.8万人次,与上年同期118.5万人次基本持平;实现票房6.1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1.8%。大中型体育场馆演出类型以演唱会为主,平均票价由2015年的392元提升到2016年的520元,主要得益于五月天、张杰、陈奕迅、苏打绿等实力明星开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