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西记者 杨 渊 通讯员 邹文姣
1月的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大雪初霁,各村文化广场和村委会门前,少则20余人、多则100余人的舞蹈队渐次热闹了起来。常乐镇南留村的赵翠娥边注意步子边说:“现在村里也没啥活儿了,我们就在舞蹈老师的带领下排练节目,过年的时候要在县里的庙会上表演哩。”赵阿姨口中的“舞蹈老师”是山西每年选派的800多名“三区”文化工作者之一。
2013年6月,山西省委组织部、省文化厅等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工作的通知》,启动了“三区”文化人才选派和培养工作。从2013年至2020年,山西每年选派848名优秀文化工作者赴“三区”工作或提供服务。其中,从省级文化单位选派60名人员支持新疆及其他边疆地区;从省、市相关文化单位选派118名人员到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从受援县文化单位选派670名优秀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到乡镇文化站工作;同时培养36名文化业务骨干和急需的文化工作者。
“为受援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组建一支常年活动的业余文化队伍,创作一台群众喜欢的中小型文艺剧(节)目,打造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从而推动‘三区’文化发展。”山西省文化厅人事处处长李培敏说,这是目标。
制度建设重管理
重视选派工作、加强人员管理,是完成既定目标的基本保障。大同市对选派人员实行月考核制度,为每名选派人员建立工作档案,记录具体下乡的时间、工作内容,于次月7日前经受援县认可后归档。山西省画院、图书馆、群艺馆及两所艺术院校等则要求,选派人员根据受援县文化工作发展需要向派出单位汇报,单位成立项目小组赴受援县开展支援工作。
2016年暑期,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与15个受援县协商确定项目任务后,由学院人事部门统筹,各专业系配合,调配优秀专业教师及学生,分4组赴受援县开展文化服务工作。“针对缺乏整体规划的,指导县文化局和文化馆分别制定年度文化工作计划和年度群众文化活动实施方案;针对有综合文艺演出需求的,组建下乡演出队;针对群众文化活动单一、专业人才缺乏的,开展针对性培训指导,探索建立学院与‘三区’专业人员互相交流的长效机制……”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人事处常淑珍介绍。
因地制宜出成果
3年来,经过各级文化部门和文化志愿者的共同努力,山西初步形成了村村有活动、镇镇有特点、整体有特色的局面。
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的樊宇明先后到浑源县、阳高县、大同县开展文化服务工作。“我是从事声乐教学的。广大群众兴趣爱好不同,不宜采取单一教学扶持。”因此,他从筹建、打造文艺队伍入手,面对不同群体准备适合的教学内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先后组建起混声合唱队、女子合唱队、葫芦丝民乐队等多支群众文艺队伍。2014年,他带领浑源县女子合唱队参加了大同市“五月风”职工文艺调演合唱比赛荣获二等奖,参加山西省第九届“三晋之春”合唱比赛荣获三等奖。
临汾市吉县的文化志愿者每人负责一个“农民QQ演歌群”,并逐村逐户逐机帮助安装配备专用声卡、话筒、音响。青壮年农民换上专用“马甲”后,谦让“排麦”,点“赞”送“心”,乐此不疲。同时,文化志愿者结合农村实际,帮助村干部开发激活“群问问”“群公示”“群上墙”“AA收款”“群发钱”等网络新功能,把过去干部跑断腿、群众乱猜疑的低保发放、村务公开、公益集资等麻烦事,在网上轻松解决。
长治市平顺县先后选派县文化馆副馆长宋惠群与助理馆员曹艳丽到东寺头乡培养业余文艺创作队伍。她们在辅导农村题材的快板、小品、表演唱、鼓词等方面经验丰富。“要从创作基础抓起,培训时要讲解句式、押韵、词句,要分析哪些作品适合用方言、哪些作品适合用普通话,还要注重利用身边的素材来创作,确保观众爱看、想看、看得懂。”3年来,她们创作了快板10个、鼓词4篇、表演唱2首、歌词2篇、童谣7首、秧歌1曲、采茶调1首。
打造品牌有特色
运城市夏县把“三区”文化人才工作与打造眉户戏品牌有机结合,让选派人员深入戏曲文化浓郁的乡镇、社区,组织村民编创剧目。到2016年底,该县以师冯村为代表的农民业余剧团数量达到18个。
长治市壶关县下派到树掌镇的文化志愿者积极配合开展“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建设,深入树掌镇25个村收集、整理乡村文化记忆实物和图片档案资料,拍摄照片2000多张,收集老物件300多件,建立起了“树掌镇乡村文化记忆展厅”,并主动承担了管理工作。吉县文化志愿者将吉昌镇村民剪纸、“二鬼跌跤”道具、东关舞狮狮头、旱船、马灯、石磨盘等富有文化气息的物件放置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立了“特色文化展示厅”。
将项目实施与文化对口援疆、“春雨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也是山西“三区”文化工作的一大亮点。2016年,“春雨工程”山西文化志愿者广西行之“美丽山西网络摄影优秀作品展”活动在广西北海市群众艺术馆举办。同年,以精品剧目展演、书画艺术交流、艺术人才培养等为主要内容的“山西艺术精品新疆行”系列活动走进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
通过3年的努力,山西“三区”文化人才工作成绩显著。“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阵地建设、队伍建设、任务开展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健表示,“下一步,要建立问责机制,完善考核机制,规范经费使用,尤其要注重创新工作方式,不断扩宽帮扶形式,促进‘送文化’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加大政府对面向基层文艺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