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人民生活中寻找艺术的矿藏——“文化迎春、艺术为民”文化部艺术家赴延安新春慰问活动综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表演的开场舞蹈《盛世中国》

文化部艺术家为基层群众写春联

中国儿艺艺术家为当地小朋友表演《小吉普·变变变》

文化部艺术司供图

中国歌剧舞剧院王娜演唱《好日子》

杜朋朋演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文华表演奖获得者惠敏莉演唱秦腔《柳河湾的新娘》

中国交响乐团潘田果演唱《南泥湾》

中国交响乐团赵玉龙演唱《延安颂》

文华表演奖获得者李小雄演唱秦腔《听人说边区好》

艺术家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参观了解老艺术家创作历程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家辅导当地舞蹈爱好者

文化部艺术司供图

中国国家话剧院王卫国深情朗诵《回延安》

中国音乐学院韩延文演唱《那就是我》

文华表演奖获得者贾文龙演唱豫剧《村官李天成》

国家京剧院田磊、唐禾香表演《坐宫》选段

文华表演奖获得者李军梅演唱秦腔《洪湖赤卫队》

中国歌剧舞剧院奥云格日乐演唱《打起手鼓唱起歌》

中央歌剧院李晶、刘怡然、金久湝、於敬人演唱《我和我的祖国》

王宇、鲍龙飞、沈霁晖、于昕带来民乐表演《百鸟朝凤》

本报记者 王立元

逶迤延河水,巍巍宝塔山。二万五千里,兹此转危安。延安,是革命圣地,是红色摇篮,有黄土风情,也有改革新篇。春节将至,在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明文军的带领下,文化部组织直属艺术院团优秀艺术家、文华表演奖获得者与陕西当地艺术团体90余人,于1月16日和17日在陕西省延安市、国家级贫困县宜川县开展两场“文化迎春、艺术为民”文化部艺术家赴延安新春慰问活动,将党和国家对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基层群众的关怀带到大家身边。在与人民零距离的接触中,艺术家对艺术与人民的关系有了新体会。

艺术家能进殿堂也常走基层

1月15日,艺术家们从北京坐飞机赴延安,却因延安突降暴雪,又返航北京,改签西安机票,深夜暂住西安,第二天一早再坐火车奔赴延安。1月16日飞往延安的艺术家也因飞机延误,下了飞机直奔演出现场,午饭都没时间吃……

尽管旅途艰辛,但艺术家们一到演出现场就焕发精神。“我满怀豪情抒壮志,歌唱延安精神代代传,沿着延安光辉的路,昂首阔步永向前。”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王卫国朗诵的《回延安》表达了文艺工作者对延安的向往和崇敬,歌曲《延安颂》《南泥湾》熟悉的旋律带领观众回到了革命岁月,豫剧《村官李天成》选段《吃亏歌》倡导公务员不怕吃亏、敢于吃亏,民乐《百鸟朝凤》,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好日子》,秦腔《柳河湾的新娘》以及《洪湖赤卫队》选段、《听人说边区好》选段,男声独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古老的信天游》,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女声独唱《那就是我》和《我的祖国》,歌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刚下过雪的延安异常寒冷,演员们却不顾寒冷穿起盛装,将这方舞台当成心中最高的殿堂。

“这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唱得好。”“我们平常听秦腔多,豫剧、京剧也好听。”“国家对老区的支持多,特别关心我们。我们的愿望就是孩子好好成长。”老乡们边看演出边点评。扭秧歌、唱道情,延安百姓满怀对文化的热爱。“只要秧歌的锣鼓一响,大家饭碗一搁就出来扭秧歌。”老乡说。“80后”文化志愿者党海洋评价:“电视上才能看到的艺术家来到我们面前,带来视觉、听觉上的震撼。这里的老百姓能接触到的艺术门类有限,文化部能组织艺术家为基层老百姓演出,普及高雅艺术,观众了解的多了,自然就喜欢了。”党海洋说。

演出的同时,中国国家画院书画家现场书写、赠送春联,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艺术工作者走进福利院演出儿童剧,舞蹈艺术家来到文化馆手把手帮扶基层文艺骨干。

“鹊送喜报,鸡传佳音”“万户桃符新气象,群山霞彩富神州”艺术家用手中的笔将美好祝福传递到百姓心中。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曾翔说:“从老区人民的脸上能感受到他们对文化的渴望,春联寄托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一年之头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我们希望多为百姓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拿到散发着墨香的春联,当地群众脸上乐开了花,竖起拇指说:“从北京来的艺术家,这字写得好。”

延安市儿童福利院里也是欢声笑语,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演员们把儿童剧《小吉普·变变变》带给孩子们。小观众袁梦说:“大哥哥大姐姐的到来让我们感到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在帮助我们、温暖我们。”“文艺工作者就应该能进殿堂也要常走基层。无论北京还是老少边穷地区,要让每位孩子都有接触高雅艺术的机会。”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员杨成说。

1月17日,艺术家又马不停蹄赶往宜川县演出,几位艺术家因为舟车劳顿,发着高烧还坚持演出,令人感动。第一次看到国家级艺术剧院的演出,退休医生马秀芝说:“我们是贫困地区,政府扶贫指导农民养羊、养猪、种蔬菜,生活比原来好多了,这儿的百姓特别需要文化,希望你们多到基层来。”“好的作品能影响一代人,看到《西游记》中扮演玉皇大帝的王卫国老师特别激动,希望他们多来宜川。”观众杜炎说。

不忘初心,一脉相承

“不能忘记我们是从哪里来,革命文艺的根在延安。”这是艺术家参观完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的共同心声。70多年前的延河之滨,汇集了一大批有理想的文艺青年,穆青、贺敬之、冯牧、李焕之、郑律成、刘炽、莫耶、王昆、成荫、罗工柳、李波、时乐蒙、于蓝等,他们的名字在新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白毛女》《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作品至今被传颂。

王卫国说:“延安是梦寐以求的地方,听说这次要到延安来,我非常高兴,感谢文化部给我这次机会。除了参观学习,就是要向老区人民汇报我们的艺术成就。”文华表演奖获得者李小雄发着高烧带病演出,他表示:“我们得了奖就是要接受观众的检验,把好作品回馈给观众。”谈到参观鲁艺的感想,李小雄拿出手机翻出几张照片说:“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后,毛主席和文艺工作者的合影,很亲切。当时我们党就号召文艺工作者到群众中去,创作出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两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号召大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如今文艺界的氛围越来越好。”

文华表演奖获得者贾文龙这次演唱了豫剧现代戏《村官李天成》片段《吃亏歌》。来到鲁艺参观,了解了戏曲《白毛女》《松花江上》的创作过程,贾文龙感慨地说:“老一辈艺术家自己染布做戏服,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总是和老百姓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才知道老百姓关心什么事。为了创作他们采集民歌2000首,这种为人民而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的矿藏,生动而丰富,我们要沉下心来进行创作,才能拿出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人民心声的好作品。”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河南豫剧院三团创作出了《焦裕禄》《村官李天成》等常演不衰的作品,其中的《百姓歌》《吃亏歌》更是广为流传。

天冷,但心里热乎

老百姓喜欢怎样的艺术作品?文艺工作者需要如何创作?怎样真正做到艺术为人民?一次新春慰问活动,让艺术家思考良多。

第一次来到延安的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员奥云格日乐说:“我对延安充满崇敬之情,接到任务就推掉了其他演出,虽然下乡条件艰苦,但心情很愉快。”回忆起近年来下乡慰问演出的经历,她说:“下乡演出舞台虽然简陋,有的甚至没有音响设备,经常在车上化装、换装,下车就演,但老百姓真喜欢,跟着我们的车跑,把水果从车窗塞进来。”

演出间隙,中央民族乐团4名演奏家王宁、鲍龙飞、沈霁晖、于昕在后台开起了小型座谈会,他们说:“来延安非常兴奋、荣幸和激动。”“接到任务,我们4个人为这个节目在剧团单独排练了一周,领导审查了好几次,对每个动作都做了精心设计。”“本来15日要走台,因为飞机取消,赶到延安已经是16日中午。天气冷,器乐表演受影响,为了调试音响,我们连午饭也没吃,就想把节目演好。”说起下基层演出,他们说:“路程坎坷,但老百姓热情很高。”“我们团每年都有采风,学校里教的是演奏风格和技巧,但民乐的‘劲儿’和‘味儿’还得去民间学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来到延安,这里的空气、方言和老百姓的生活所形成的独特文化给我们的创作和演奏带来很多灵感。”

中国交响乐团演员赵玉龙说:“在延安唱起《延安颂》和以往唱这首歌的感觉很不同,宝塔山下唱这首歌,仿佛看到了烽火连天的岁月,看到了奋勇杀敌的战士和团结一心的人民。为了唱好这首歌,我也曾自己到延安采风,这次来到当地人民中间唱,更能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赵玉龙已经连续7年跟随中国交响乐团赴重庆开展惠民演出。“走到人民中间才能越来越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沉下心来一心一意投入创作。”赵玉龙说。

(本版除文化部艺术司供图外,其余图片均为本报记者卢旭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