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浅吟高唱 台下如醉如痴——广西文艺工作者新春惠民见闻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本报驻广西记者 郭凯倩

过大年看大戏是南宁人的年俗。2月1日至4日,广西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的众多戏曲名家在南宁新会书院给市民带来了精彩戏曲表演,《情醉华清池》《唐伯虎点秋香》《哪吒会母》等经典戏一一上演,台上高唱浅吟婉转千回,台下如痴如醉掌声如潮。

鸡年春节,不管是市民广场、文化场馆、艺术剧院,还是在乡村、社区、军营,歌舞、戏曲等惠民演出如春风吹拂八桂大地。广西各地193个艺术院团的近4000名文艺工作者用精湛的艺术和饱满的热情,为百姓送上新春祝福。

新春送戏忙不停

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家在河池的王东山便告别家人,与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其他3位艺术家自驾前往南宁。初一至初六,他们要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为观众送上18场定音铜鼓演奏会。为了避免交通拥堵,四人只能连夜出发,以保证演出如期进行。

1月28日,大年初一上午,定音铜鼓演奏会在《茉莉花》《山歌好比春江水》《只有山歌敬亲人》等民歌中拉开帷幕。耳熟能详的旋律经铜鼓演绎,雄浑明快,别有一番韵味,场场观众爆满。大家边听边看边学,还不停地拍照录像,沉浸其中。

由王东山一行带来的定音铜鼓演奏会,是今年广西民族博物馆春节期间的金牌节目。“不同于传统的铜鼓,我们带来的定音铜鼓由26个小铜鼓组成,是上世纪80年代研制且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套定音铜鼓乐器。希望观众能够在熟悉的民歌旋律中领略铜鼓的魅力。”王东山说,虽然一天3场的演出让人疲惫不堪,但观众对铜鼓演奏的喜爱让大家倍感欣喜。

春节前后,广西演艺集团、广西戏剧院以及各地市的文艺院团纷纷走进乡村、社区、企业和军营,给当地群众送去丰富的文化年货。在村文化广场、路口街边、农贸市场……文艺工作者搭起舞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大餐。

雨棚让给村民,冒雨坚持演出

为了让百姓春节过得有滋有味,广西文艺工作者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早早便开始筹备多场新春演出。演员姚艳说,今年春节演出任务很重,几乎每人都要演3场。2月3日,在戏曲专场《恒心永系师生情 粤韵新曲献知音》中,年近七旬的南宁粤剧前辈吴顺恒携弟子为戏迷奉上精彩表演。在折子戏《决写窦娥冤》中,吴顺恒和弟子刘希瑛唱“红腔”,演员黄俊成唱“马腔”,3人配合默契,充分展现了粤剧红腔马调的精髓。演出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戏迷们不禁站起来鼓掌叫好。

为推动精准扶贫,今年广西戏剧院特别派出壮剧团、桂剧团、彩调剧团和京剧团4支演出队伍,走进50多个贫困村屯,开展100多场“唱响八桂中国梦 艺术精品到基层”主题文化惠民演出。群众点评说,能在偏远的地方欣赏到专业剧团精彩的演出,十分感动。

此次演出中,演出队伍常碰到冻雨、交通不便、道路塌方、停电等情况。在河池大石山区,进村道路泥泞堵塞,演员们有时要徒步两三公里才能到达演出地点;在崇左市大新县堪圩乡瑾汤村排厅屯,演出一开场便下起雨来,演员把临时挡雨棚让给村民,冒雨坚持演出……在不利条件下,艺术家们克服种种困难,以多彩艺术陪伴群众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喜庆年。

“入行就该有觉悟”

春节、“三月三”、中秋节……每到节假日,王东山总是带着他的铜鼓奔赴各演出现场,节日的奔波繁忙他早已习以为常。王东山说,从事这个行当就是要趁着观众空闲的时候为他们演出,既然入了这一行,就该有觉悟。

一场完整的演出对年富力强的演员而言尚不轻松,更不用说已年近古稀的吴顺恒。但面对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的邀请,吴顺恒欣然答应。“南宁人逢年过节喜欢看戏,以往人民剧场、红星剧场、桂戏坊一到过节就人山人海。”吴顺恒说,“虽然现在看粤剧的人少了,但只要戏迷需要我们,我们就演。”

“我入行30多年,每年春节都有下乡演出的任务,过年不在家已是常事。”今年刚过大年初二,广西戏剧院桂剧团团长谢谢便又带领演员们忙了起来。从1月30日至2月2日,他们在桂戏坊连演4场桂剧《宝莲灯》,与400多名戏迷一起共贺新春。

“文艺工作者要服务好人民就必须沉下去,多演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谢谢说,下乡期间文艺工作者无私奉献的服务意识让他非常感动,而就在春节前夕一次演出返程途中,广西戏剧院桂剧团突然接到南宁市江南区同江村的演出邀请,为不让群众失望,演员们不顾长途跋涉的辛劳,立即前往同江村进行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