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和主创评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

来源:中国文化报

●戏剧时空的自由之境●

张之薇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话剧《北京法源寺》的创作者触探到戊戌变法前后10天剧中人物的心理,康有为、谭嗣同、袁世凯、慈禧、梁启超等显现出骨骼与血肉。是与非碰撞出的结局被审视、被撕开、被重构,导演田沁鑫抛出一个多棱镜,将对历史与人物的判断、思考交由观众。

该剧给人以惊喜,在于导演通过娴熟运用对戏剧时空的打破、重构、交叉、跳跃等技巧,将话剧舞台团块式的时空彻底打碎,自如、自信地游走于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观念之间。传统戏曲中司空见惯的勘破等原则为田沁鑫化用。舞台上的人物行动、人物亡魂、人物内心,甚至演员自身,既合而为一又可随时切换。剧中人也如他们自由穿梭的思想一样,在不同的时空自由跳跃。于是,《北京法源寺》的舞台神奇地发酵,理性思辨的存在也丝毫不削弱戏剧性的魅力。正所谓“庙堂高耸,人间戏场”。自16年前话剧《生死场》横空出世,家国情怀与舞台上的时空自由就是田沁鑫戏剧的内在魂魄与艺术特点。此次《北京法源寺》不仅浓墨重彩地突显了这两大特质,而且因其对历史题材、对传统文人风骨的现实观照与思考,体现出了宝贵的文化自觉与担当。

●满腔热血写忠诚●

王树增

(著名军旅作家)

话剧《兵者·国之大事》是一曲军事变革的悲壮之歌,一面彻照灵魂的明镜。

剧中人物杨天放、楚玉麟对军旅职业有无限眷恋和万丈豪情,也有深深忧患:中国和平甚久,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军人最可怕的是信仰的缺失。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军事变革,进行了一场坚守信仰和捍卫忠诚的艰苦战斗。杨天放面对战友的不解和上级的质疑并未动摇,在更高层次的人生思考中陷入了苦闷;楚玉麟顶住巨大压力顽强前行。舞台上精神的丰碑高高矗立,它是中国军人的灵魂之旗。

该剧展示了变革的艰辛,并提出了异常尖锐的问题:中国军队能不能打仗,能不能打赢?不彻底变革就会在未来战争中吃败仗。变革会触及个人利益和官场潜规则,摧毁某些人的价值理念、职业规则和仕途前景。赵云飞让我们看到了某些人灵魂深处的污浊角落,令我们冷汗不止。该剧未回避这些问题,将军队中某些不良现象展现在观众面前。与之相对应的是杨天放、楚玉麟的炽热情怀、高尚情操和坦诚人格,这种对应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冲突,使该剧具有了艺术最高层次即道德层面上的巨大魅力。

●继承和发展岭南音舞的神韵●

杜 蕾

(《中国艺术年鉴》舞蹈卷分卷主编)

往事如果如烟,在沙湾那片灰色的烟尘里,一定有一抹红色,那是爱人的樱唇,是亲人的鲜血,是无数岭南同胞胸膛里的一团热火……

往事如果如风,一定是绕过了《雨打芭蕉》的叮咚,而卷起了《赛龙夺锦》的阵阵轰鸣……

舞剧《沙湾往事》以何氏三杰等广东音乐人为原型,从何柳年与许春伶知音、知心之爱展开,以广东音乐人创作传世名曲《赛龙夺锦》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在社会动荡不安、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岭南音乐人以国家天下为怀,以乐报国的创作经历与心路历程。

在音乐创作与舞蹈编排上,舞剧《沙湾往事》继承和发展了岭南音乐与舞蹈的神韵和精华,将个人情愫与国家命运的选择、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共进,艺术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特别是兄弟并肩同仇敌忾,敲击狮鼓与日军对抗的三人舞,观众无不为其气势所振奋,场内掌声雷动。 最后的赛龙舟由舞蹈家演绎音乐家的内心情感,表现得非常契合。《赛龙夺锦》这一传世名曲通过舞者肢体的律动与音乐的渲染,让观众看到了中华儿女的骨气与本色,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气概。整个群舞用了英歌棒、狮鼓、船桨等传统文化元素,呼应了主题思想的表达,将沙湾的世代生息、沧桑巨变从往事中活现出来,成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