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的艺术 深刻的主题●
仲呈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西安话剧院原创话剧《麻醉师》以崇高的讲述方式成就了话剧舞台上新的“英模制造”。整个创作集体在创作思维上呈现出一种可喜的现象,他们摆脱了过去长期制约我们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好走极端的单向思维,对主人公陈绍洋的把握有血有肉。
主人公的立场鲜明,有理想、有信仰、爱人民、爱自己的专业,他把人的价值理解为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这是最高的价值观。但是他不是一个毫无情感、毫无家庭情谊、毫无同志情义的人。他对自己的爱人和女儿充满了人性、人情;他对自己的病人充满了关爱和责任感;他对自己的学生、故友、同窗亦是充满了关怀和友爱,所有关系的艺术呈现入情入理。
这部戏毫不避讳医患关系和社会矛盾,触及了当代人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最深刻的主题:人类生理上的麻醉不可怕,精神上的麻醉最可怕。可以说,陈绍洋和鲁迅先生在医治国民劣根性上一脉相承,展现出引人向上的中华民族精神品格。话剧《麻醉师》就是在写文化自信,在写一个民族的精神自信和信仰自信,所以这部戏被称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是当之无愧的。
●历史的再现与现实的沉思●
汪守德
(总政文艺局原局长、评论家)
话剧《从湘江到遵义》截取了湘江惨败到遵义会议这段历史来表现伟大的长征,既是一次历史的再现,也是一次现实的沉思。全剧具有黄钟大吕般的史诗品格。开场即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呈现湘江惨败,震撼人心。对毛泽东的塑造,既把他当作扭转乾坤的巨人来写,也当成内心丰富的人物来写。其他领导人在绝境中的责任担当、强大的理想信念,构成各具光彩的群像。中国革命处于危机中又孕育巨大转机,他们的集体抉择使人们从惨败中看到曙光。陈树湘等先烈、彭母及子女不畏牺牲的坚定决绝,反映出中国革命的本质,也是对战争中生命个体的眷顾与珍视,具有强烈的生命观照意识。结尾处一连串追问振聋发聩,引发人们对今天的思考,颇具胆识,弥足珍贵。叙述体是该剧构剧特点,演员是叙述者,也作为角色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政论式的激辩是又一看点,尽显危急时刻共产党人的血性与肝胆。
该剧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惨烈场景与诗意呈现相结合,厚重的戏剧氛围、令人震撼的灰暗调子营造出贴近真实的战争和历史质感。众多优秀演员联袂出演,使该剧成为一部实力派演员展现演技的杰作。
●追寻渐行渐远的质朴情操●
万 素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王阳娟领衔主演的现代湘剧《月亮粑粑》着实让观众动心动情。剧作以流畅的叙事和诗化的舞台语汇,讲述了最美乡村女教师秦雅云的故事,再现她30年坚守湖南贫困山区的艰辛。
秦雅云的父亲生前也是黄荆树小学教师,父亲临终牵挂“谁来教黄荆树的孩子们”,女儿宽慰父亲:“爹,你放心,我去。”她正值豆蔻年华,或可上大学深造,或可留在城里有更多职业选择空间,她有着很多绚丽多彩的理想憧憬,但她明白山区的孩子们想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于是,她把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30年无私地奉献给黄荆树的孩子们。尽管房倒屋塌时她救孩子落下腰部终身残疾,尽管转公办教师的心愿一次次落空,但她依然不离不弃地坚守。桃李无言下自成蹊,30年后秦老师年届退休,当年几近辍学的贫困生田秀秀,感恩秦老师给了她慈母般的关爱和言传身教,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毅然回村执教,30年前年轻的秦雅云山村任教的一幕感动重现。
观众从中感受到了三代人之间责任与爱的传递和承袭,反映了当下社会对质朴情操的不懈追寻。剧作家的巧妙构思不仅给观众留下一抹暖色和温馨,同时也展现了最美乡村教师故事表层下幽深的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