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走进南部片区开展巡查监督工作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以巡查监督促精品、育人才

——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走进南部片区开展巡查监督工作

3月14日至15日,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南部片区(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巡查监督工作会议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率领管理中心监督部、财务部的干部及基金评审专家听取了四地29个资助项目主体的专题汇报。这也是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今年巡查监督工作的第一站。

国家艺术基金运行3年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对资助项目的监督管理。目前,国家艺术基金已进入申报评审、实施监督及成果运用三轨并行的阶段,项目实施监督作为中间环节,是抓好资助项目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成果运用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障。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历时4个月,组织监督专家65人次完成了对29个省区市404个项目的巡查监督。今年第一站的巡查监督,涌现了很多亮点,值得总结。

评审专家的合理构成保证了入选艺术种类的均衡。汪守德、黎继德、王庆、宋宝珍、乔宜男等专家精通不同的艺术门类,可以对多类别的资助项目进行指导点评。尤为一提的是,国家艺术基金不断加强与地方文化厅(局)的沟通协作,完善基金工作体系。本次会议邀请了上述4个省区文化厅的有关负责人参加,在项目申报、标准制定、成果运用等方面信息互通、经验互鉴、优势互补。

评审专家从项目内容、经费使用、实施进度、规范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促进项目效益最大化,在推出优秀作品的同时,也促进了优秀人才的成长。王勇表示:“国家艺术基金顺应现代管理的一般原则,实行项目制管理,其最终目标就是出作品、出人才。”

此次巡查监督,不少专家的评审意见有很强的操作性,对多个“舞台艺术创作项目”和“美术创作项目”的内容导向建言献策。美术家乔宜男建议广西艺术学院篆刻作品《丝路新途》的创作者,要考虑好花山壁画与篆刻相结合的问题。戏剧评论家黎继德对福建芳华越剧团创作的大型跨界魔幻剧《倩女幽魂》寄予期望,该剧在传统越剧基础上加入了魔术、杂技、交响乐、舞蹈等元素,下一步,这些元素要由“添加”上升到“融合”状态,争取将其打造成一部创新性剧目。

“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是国家艺术基金本着推广优秀作品、推出优秀人才而设定的,专家希望民族音画《八桂大歌》、“中国百家艺术瓷画大展走进西北”、粤剧艺术中国行等项目在策划能力、运作技能上要有所提高。

考虑到高层次艺术人才紧缺的现状,在监督过程中,评审专家十分关切“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在招生、教学上的进度。彩调剧《归去来兮》是“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之一,剧本创作由青年编剧完成,听取完汇报后,专家希望该剧能与院团对接,最终变成完整作品呈现在舞台上,形成创作、生产的良性循环。国家艺术基金方亦回应,要积极搭建平台,促成更多艺术院团与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的合作。

与会专家还询问了项目能否按时结项、经费开支是否规范、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哪些困难等问题,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障项目进度和质量。

巡查监督还促成了项目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国家艺术基金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艺术基金立项率近3年分别是9.5%、16%、12.8%。获得立项资助不容易,实施项目更艰难。正在实施中的项目可相互对照检查、交流经验、汲取教训。目前,20多个项目都规范有序地推进,不少项目主体积累了诸多好经验。如广西艺术学院2016年度立项6个,其申报经验值得总结借鉴;有的小型剧目在加工提高后,初步具备了发展为大型剧目的基础,如广州大学的舞蹈《站在云朵上的人》。还有更多的项目主体把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经费用在刀刃上,使资金发挥了最大效益。

另一方面,巡查中也发现个别项目存在进展受阻暂时耽搁以及临时撤换导演和主演、二度创作困难等情况。与会相关项目主体代表表示,通过这次会议的学习交流,自身对项目规范管理、依章实施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将以具体举措推动接下来的结项验收工作。

精品创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国家文化政策的支持和国家艺术基金的经费保障下,通过巡查监督调动各项目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助推优秀作品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在今年2月召开的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大会上,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会理事长蔡武表示,3年来,国家艺术基金共立项资助2087个项目,在艺术创作、展览演出和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直接注入约18.8亿元资助资金。要保障资金始终良好运行,受资助者应当克服“重立项、轻监管”的弊端,树立“全流程”意识,做好“进程管理”“痕迹管理”和“绩效管理”,确保资助项目高起点运作、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完成。同时,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在自律的同时,也要他律。他律不仅是要巡查监督,还要配套有作品展览、演出、研讨、新闻报道,接受社会监督、评价,使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在阳光下运行。(本报记者 刘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