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卓 绘
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一重大新闻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因为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被定位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雄安新区的范围包括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是一片现在开发程度较低但有着巨大想象空间的土地。目前,雄安新区成立仅有几天,将要如何发挥作用尚不得而知。但如果从地理位置上看,这样一个比肩深圳和浦东的新区,显然是要在疏解非首都功能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发挥战略性的作用。由此,我们也可以对雄安新区的成立所带来的文化想象空间进行合理推断。
首先,雄安新区的成立说明了最高决策层对于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决心,这意味着京津冀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在未来将获得进一步的保证。
因为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因为其产业特性不但不会被疏解,还能在疏解后留下的空间内获得更大的发展。而只有疏解非首都功能真正做到位,京津冀地区的文化生产力才能真正得以释放。
其次,雄安新区本身极有可能承载与教育等有关的非首都功能疏解,这意味着新区的文化资源集聚程度将会很高。
目前,虽然新区的发展重点并不明确,但新区不可能再走发展制造业的老路子,那么极有可能承载教育、医疗等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有可能聚集起相当一部分文化资源。新区在成立之初就已具有了如此高的起点,也极有可能探索推动文化发展的新机制,两个条件相结合,也给了雄安新区巨大的文化想象空间。
最后,雄安新区不仅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想象空间,在推动公共文化发展方面也将具有巨大的探索空间。作为一个位于京津冀腹地的新区,雄安有没有可能在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并进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方面探索新的机制,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
相较于成立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深圳和浦东,雄安新区的条件无疑是更好的,但所要肩负的责任也是前所未有的。而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定位决定了不论雄安新区的未来如何发展,都具有巨大的文化想象空间。至于这样的想象空间能为我国文化发展带来什么,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林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