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扫描

来源:中国文化报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的虎座双鹰

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出土的呈现规律的玉器“四组合”

山西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出土的素烧花口长颈瓶

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出土的原始青瓷圈足

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出土的陶器

湖南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河床上疑似洗矿槽

●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

遗址发现了原地埋藏的磨盘、磨棒和典型的两面器与尖状器,明确了这类具有重要文化特征的遗物的时代属性。出土的数件直径不超过2毫米的鸵鸟蛋皮装饰品是迄今同时代发现最小的同类型遗物,刷新了对万年前人类认知水平和技术能力的认识,数十处结构性火塘及疑似建筑遗迹为研究人类生存模式、对气候适应行为等提供了重要材料,其中发现的疑似建筑遗迹可能是我国发现的最早同类型遗迹,是古人类滨水而居搭建“风篱”的遗存。

专家点评:遗址初步浮选残留物获得的植物遗存,对研究该地区晚更新世末期古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乃至农业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在距今1万年前后的地层中发现了串珠,说明那时的人们已经有了爱美意识。

●贵州贵安新区

牛坡洞洞穴遗址

遗址目前已发现灰坑7座、用火遗迹10余处、墓葬7座、活动面2处等,发现了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遗物,其中,各类型打制石制品近10万件,骨器约100件,陶片100余片。遗址的发掘和研究,首次在黔中地区建立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年代序列,为推动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遗址中发现的完整墓葬,填补了贵州地区史前洞穴遗址中墓葬发掘的空白,为研究该地区史前人类体质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

专家点评:该遗址对于认识贵州地区史前文化特征,构建该地区史前文化序列,确立贵州在中国史前文化中的地位有重要的意义。遗址出土的陶器,特别是复原的完整陶器,为认识本地区文化面貌以及与周边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信息。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

2014年至2016年,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核心区域中的印信台、谭家岭、三房湾等遗址进行发掘。印信台遗址揭示的人工堆筑的大型台基、沿台基边缘分布的瓮棺类遗存等,显示这里是石家河文化晚期多次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也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祭祀场所。三房湾遗址揭示的陶窑、黄土堆积以及数以万计的红陶杯残件,具有典型的制陶作坊特征,证明其是一处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后石家河文化时期以烧制红陶杯为主的专业窑场。谭家岭遗址发现的双人连体头像玉玦等一批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器,类型丰富、造型生动、技术精湛,代表了史前中国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

专家点评: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群。出土的玉器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影响、传承至历史时期。

●福建永春苦寨坑

原始青瓷窑址

该窑址发掘总面积约350平方米,共发现9条龙窑遗迹,均依山而建,分布密集,其中共采集6件炭样本送北京大学进行年代测定,为公元前18世纪末至公元前14世纪中期,即相当于中原时期的夏代中期至商代中期。该窑址产品主要有罐、尊、壶等,采用刻划、拍印、戳印等手法,纹饰有弦纹、菱格纹、方格纹等。它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烧造原始青瓷的窑址,与浙江地区夏商时期的原始青瓷窑址相比,无论是窑业技术还是产品,均有较大差别,应属两个窑业技术系统。

专家点评:该窑址对探讨我国原始青瓷与印纹硬陶的关系以及瓷器起源有着重要意义。这里不但是原始瓷器生产的重要区域,而且北传至闽江流域,或与中原地区也有一定联系。

●陕西凤翔雍山血池

秦汉祭祀遗址

该遗址首次发现由坛、场、道路、祭祀坑等各类遗迹组合而成的“畤”文化遗存。这是与古文献记载吻合、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性质明确、持续时间最长,且功能结构趋于完整的秦汉时期国家大型祭祀遗址。此次考古发现印证了秦汉时期国家在这里曾举行最高祭天礼仪,填补了以往在雍城遗址布局中,唯缺郊外以畤祭天相关遗存的空白,发掘出的实物资料,对于深化秦汉礼仪制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专家点评: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祭祀圣地,但是规模较小。汉高祖刘邦建立北畤,构成完整的祭祀系统。这次发现的就是北畤。

●北京通州汉代路县

故城遗址

该遗址近似方形,面积约35万平方米。在城址内北部清理出明清、辽金和汉代的道路遗存各一条,有明显的叠压关系,初步判断其为城内的南北向主干道。城墙基址外有城壕遗存。在南城壕遗存外发现一处大面积的汉代文化遗存。在南城墙基址外的东部清理出城壕、沟渠、道路等。以城址为中心的2公里半径范围内,清理了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墓葬1146座,其中战国—汉魏时期的墓葬类型丰富,包括土坑墓、砖室墓等。砖室墓数量众多,形制多样,规模最大的是双墓道八室墓。

专家点评:该城址保存较为完整,填补了汉代县级城址考古的学术空白。以路县故城城址为中心呈环状分布的墓葬,时间延续性强,是综合研究该城址的重要资料。

●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

唐五代秘色瓷窑址

后司岙位于上林湖越窑遗址的核心区域,清理的堆积层主要位于窑炉西侧,时代上主要集中于晚唐五代时期。本次发掘首次摸清唐五代时期最高质量越窑青瓷窑场的基本格局,确认了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生产工艺与兴盛过程。其出土的秘色瓷在唐代法门寺地宫、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均有发现,同时,发现多个“官”字款的匣钵,可以确定其为晚唐五代时期烧造宫廷用瓷的主要窑场。

专家点评:该窑址开创的以天青色为特征的秘色瓷产品,不仅是制瓷史上的一大飞跃,同时成了此后高等级青瓷的代名词,影响到之后包括汝窑、南宋官窑、龙泉窑等一大批名窑生产与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

●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

遗址发现了唐宋时期大量的遗迹和遗物,有隆平寺塔、房址、水井等重要遗迹,基本弄清了唐宋时期青龙镇的布局特征。隆平寺塔基及地宫的发现是其近年来考古的重要成果。出土了大量主要来自南方窑口的瓷器,其中6000余件可复原。这些考古发现与文献相印证,确证了青龙镇是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专家点评:青龙镇使我们认识到在唐宋时期除了扬州和明州(宁波)这两大港口之外,还有另外的海上贸易港口,这也为当时外销瓷的输出路线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山西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

该窑址的发掘是山西乃至全国陶瓷考古的一大突破。发现的四组制瓷作坊及瓷窑炉,填补了山西地区无相关制瓷遗迹的空白。窑址从原料制备到装烧成器的整个制瓷产业链保存相对完整,为研究北方地区古代制瓷工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瓷器产品中北宋简约素雅与金代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形成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宋金制瓷风格的突变分野,为陶瓷考古及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专家点评:山西是古代特别是宋金时期瓷器生产的重要地区,过去有文献记载却缺乏考古发现。该窑址的发现,为研究该地区的瓷器生产面貌提供了重要材料。

●湖南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

该遗址面积约11万平方米。遗址中心的山体平台上,呈“品”字形分布三大功能单元,一个用于焙烧,两个用于冶炼。每个冶炼作坊以槽形炉为主体,分布着储料坑、和泥坑、搅拌坑等遗迹。遗址出土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冶炼工具,并出土青花瓷器、陶器、钱币等生活用品。综合发掘情况,推断这是一处以炼锌为主,兼炼铅、铜、银的多金属冶炼遗址。初步推测遗址始于明末清初,废弃于清代中晚期。

专家点评:中国是最早掌握炼锌技术的国家之一,本次发现的炼锌遗存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炼锌技术。发掘出土的多个成排圆形焙烧炉填补了我国炼锌技术史研究的空白。

(本报记者李佳霖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