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公共文化云平台页面
面对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靠什么进一步提升吸引力和普惠性?山东的答案是三支“生力军”,即以青年文艺人才为引领,以信息技术运用为媒介,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通过近几年的初步探索,三支“生力军”有力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行机制创新,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显著增强。
青年才俊基层“传帮带”
临沂市费县文化馆馆长纪衡尧在当地小有名气。群众评价他:不单多才多艺、多次组织当地重大文化活动,关键是年纪轻轻,还能与一帮热爱文艺的大妈大爷们“玩到一块儿”。
今年38岁的纪衡尧,上学时主修舞蹈专业。近年来,随着广场舞的日益火热,费县多支业余文艺队伍都请他帮忙编舞,他变得越来越忙。“每逢有活动,他都跑前跑后,累得甚至叫我们这些人心疼。”费县律动沂蒙舞蹈队队员杨云说,正因为县里、镇上有“纪馆长”这样年轻又多才多艺的文化干部,他们在参加文化活动时才更有劲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年来,山东多地的群文战线大胆起用年轻人,让充满激情、干劲的青年干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基层心声,提升事业活力。
在淄博市桓台县,文化馆业务骨干史佳唯放弃北京待遇丰厚的白领工作来到这里,与当地群众迅速打成一片。凭借自己的专长,她设计演员服装,不断到基层辅导培训,赢得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在日照市文化馆,馆员卢莉娜多年坚持参加“我为山村种文化”文化扶贫活动,跑遍当地的贫困村进行艺术普及。而基层的历练也给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她根据采风经历创作的多首歌曲获得省级大奖……
“青年人才思想解放、朝气蓬勃,富有改革创新精神,是整个人才队伍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山东省文化厅厅长王磊说,今后山东将每两年选拔一次青年文化拔尖人才,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发展梯队。
信息技术“拉近”距离
公共文化服务绝非纸面文章,要让民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秉承这一发展原则,近几年山东着力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提升服务效能,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使这一切变得更加便捷。
今年3月,《东营市数字文化广场建设和服务规范》发布,标志着当地文化活动场地从以往的“水泥地、光秃秃”迈入数字化时代。此前,东营市已通过试点陆续建成超过150个数字文化广场。“这种广场不单有舞台等设施,更有免费WiFi基点等设备。借助广场上的高清摄像头和大屏幕,居民可与东营市各级文化馆实时视频‘对话’。”东营市文广新局局长崔相国介绍,数字文化广场实现全覆盖后,东营市所有村的辅导培训、文化活动开展等都能通过远程视频形式完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艺骨干不足的难题。
在全省范围内,“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也被不断实践。
年初,“威海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上线试运行。该平台利用网络科技手段,整合图书馆、文化馆、大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的各类资源,把图书阅览、文博展览、节目演出、文艺培训、非遗等内容“搬”上网络,力求逐步实现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实时化。
在潍坊市,已上线运行两年的“潍坊公共文化云平台”受到市民高度评价。平台将文化资源打包上“云”,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数字技术,建立了一个全方位覆盖、多终端访问、多通道发布的载体,城乡居民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络免费享受海量的数字化资源。
社会力量从“相加”到“相融”
近年来,山东不断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项目逐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运作。从“相加”到“相融”,社会力量在山东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
以泰安市岱岳区完善基层文化设备为例。由于财政下达的文化专项资金有限,岱岳区各镇均分、撒芝麻盐似的资金使用方式难以取得显著成效。为此,岱岳区文广新局整合全区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出资为部分村的文体小广场安装电子屏。电子屏主要播放新闻、专题报道、曲艺等视频节目,后又添加了广场舞教学、文艺演出视频等。岱岳区文广新局负责电子屏内容建设和使用管理,合作公司则享有在视频播放期间插播广告的权利。
在山东,如今政府层面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正采取愈发开放的态度,如:各地送戏下乡将民营剧团纳入购买主体、扶持民办博物馆扩大开放范围、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交由专业社会公司运行等。
刚发布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构建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云超认为,从培养青年人才到运用信息技术再到引入社会力量,山东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开放胸怀与创新精神,有助于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进一步提高该领域的活力。
“公共文化服务不能给人老气横秋、落伍掉队的印象,它应紧跟时代发展、紧贴民众需求。”刘云超建议,各地应强化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的创新,以“服务”的姿态,更好地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