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定供,文艺进校园更精彩

来源:中国文化报

 

儿童节前夕,因为学校组织庆“六一”演出,陕西省渭南市故市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格外高兴。虽然舞台布景简单,但孩子们依然很上心。学校平日8点才上课,但演出这天早上7点不到,学生已来了大半,他们对欢度自己的节日有着强烈渴望。

相较于收获满满礼物、有漂亮演出服的城里孩子,相较于有专业院团来演出的学校,大多数偏远、贫困地区学校的孩子们的“六一”,似乎过得相对单调和简单。这里的孩子最大的快乐和期盼,是父母能到学校来看自己的演出,是多一份家人的陪伴,是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爱。

面对孩子们的心愿,社会各界应当有所作为。对广大文化、教育工作者而言,或许没有办法让他们与父母更多地相伴相守,却可以通过艺术实现彼此之间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或许无法实现孩子们的每一个心愿,却可以在努力助其圆梦的过程中,让他们沐浴爱的阳光雨露。

笔者认为,在这一层面上,文艺进校园可发挥更大的作用。除了加大“政府买单”的力度,鼓励更多文艺单位把优质节目送到更多偏远的学校外,还须在节目内容、形式创新上多下功夫,在“送”的同时,对接孩子之“需”。

首先,感受并理解父母之爱应成为内容之需。文艺不是说教,却能因其感染力给人以强烈感触和鼓舞。理解父母的艰辛、用善的胸怀面对社会,这样的艺术教育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大有裨益,理应成为节目编排的中心一环。其次,最大限度延长送的链条应为形式之需。很多乡村的孩子只有在过年时才能见到长年外出打工的父母,具有资源和专业优势的文化单位不妨将孩子们的演出录制下来,制成录影带送给无法现场观看演出的父母。或者,还可借助网络直播等技术手段,实现异地互动。

“农村孩子的心理状况,已经越来越不可忽视。我们想让村里的孩子也能有个快乐的童年,可是学校的能力实在是有限。”一位快要退休的农村留守学校的校长如是说。一样的儿童节,农村的孩子不应少一份甜蜜。愿各方力量携手,让爱的礼物伴随孩子们的童年和成长。(秦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