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中,英国文化研究学者贝拉·迪克斯(Bella Dicks)富于洞见性地指出:1980年代以来, 由于受到全球消费主义市场化世界的逻辑支撑,可参观性、可展示性文化的增殖发展令人震惊。作为现代性发展的题中之义,“可参观性”不仅体现在博物馆、旅游线路、城市空间、主题公园、历史遗迹等现实情境之中,也同样体现在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等虚拟媒介场域之内。所以,无论是在政治层面,还是在经济层面,“被展示的文化”都日益显现出其巨大的话语建构能量。
作为当代全球消费主义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迪克斯所概括的上述情形也同样在当代中国热烈上演。近20多年来,我们的商场、街道、公共文化场所乃至整个城市都朝着“可参观性”的方向急速发展。而最近三五年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媒介场域对于“可观看性”的追求更是呈日益膨胀之势——不仅大大超过了现实场域的热烈程度,而且日益演化成为一种主导性的时代文化情态。可以说,我们的文化正逐渐由“被展示”陷入到一种“被过度展示”的逻辑中,而无论是真人秀,还是网络直播,其实都可以看作是这种以“被过度展示”为核心特质的文化逻辑支配下的典型表征。
历时性地看,中国媒介场域这一轮真人秀风潮大约始自2012年前后,而网络直播则兴起于2016年。因此无论是就时间逻辑还是就深层文化逻辑而言,二者都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进程是息息相关的——正是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鼎力支持下,普通人随时随地地自我记录与自我传播才成为可能。而这也逐渐在全社会范围内催生并助长了一种对于个体不断进行记录、传播、关注和观赏的文化氛围。从积极的角度看,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具有后福特主义语境的典型特质:立足娱乐本位,关注日常生活,蕴涵着基本的民主意味与“微主体”意味,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宽容与肯定;但从消极的角度看,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其实也在逐渐显现出很大程度的症候性:即对个体身体、行为、日常生活不加节制的、巨细靡遗的过度展示与过度表演。而在文化媒介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过度展示和过度表演所导致的,是展示性和表演性对日常伦理的不断侵蚀:任何不能满足展示和表演需求的人、事、物都逐渐成为“不可见的”;矛盾、深度、强度、重量乃至生活价值感本身,都因为缺乏展示性和表演性而逐渐遭到忽略乃至遗忘。
于是,我们看到,在近年的真人秀和网络直播节目中,一方面,对身体影像的异化展示愈演愈烈,无论是真人秀中出现的种种“外形奇观”和“行为奇观”,还是在网络直播节目中充斥的大量“色情表演”和“自残表演”,究其实质都是对身体影像“可展示性”“可观赏性”的过度开发与售卖;另一方面,对日常情境的虚浮表演蔚为风潮,在真人秀和网络直播节目中,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逐渐成为被展示的对象,但是所有展示究其实质都是高度平面化和没有丝毫重量的。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展演看似与其日常生活高度同质,实则却成为他们与真实生活之间的粉红滤镜,从而不过是使他们琐碎艰辛的生活获得了“被展示”和“被参观”的商业资格而已。
“被过度展示”的文化逻辑与文化情态在不断引发社会热议的同时,也在引起政府层面的关注。近日,文化部针对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就专门开展了一次集中执法检查,关停了10家网络表演平台,行政处罚了48家网络表演经营单位,显示了对“过度展示性”进行治理的政府立场。但在这种“硬手段”的基础上,我想我们所更加需要的,是面对这种不断蔓延的“过度展示性”的“软思考”和“巧策略”,从而使我们能够以更为温和、更为持久的姿态,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过度展示性”做出有效的、深层的应对。(盖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