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剧《你听,同学会》演出现场
创意评弹《高博文说繁花》演出现场
来自9个国家的16部艺术作品、10天173场文艺演出……这个刚刚于6月3日落幕,由“爱丁堡前沿剧展”策展团队策划,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上海新天地等联合主办的2017上海“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为夏日的上海增添了一股别样雅致的艺术气息。“从5月25日到6月3日,每天都有十几场不同的剧目在上海新天地商区上演,我们尽量将演出时间安排得科学合理,希望通过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剧目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提供一个与全球优秀艺术家互动交流的机会。”此次艺术节策展人、艺术总监水晶如是说。
为商业街区植入文化艺术
“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是上海市黄浦区“环人民广场演艺集聚区”建设计划中的艺术节展类重点孵化项目。该艺术节通过发挥“淮海路——新天地”地区年轻时尚、人流云集、商业综合体集聚的优势,以新天地为核心,利用咖啡馆、博物馆、餐厅等公共空间,为观众集中展现国内外的优秀剧目。
2016年,该艺术节首次举办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主办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该艺术节举办期间,上海新天地片区的整体客流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6%,销售额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0%。今年是艺术节举办的第二届,经过2016年的尝试,在积累了更多经验的基础上,今年的艺术节以“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为主题,朝着“形式更丰富,内容更深刻,演出更灵活”的方向发展。
“上海新天地本身是一个集生活休闲、文化、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商业体,这里每天都集聚着大量前来购物、旅游的人群,再加上上海这座城市原本文化氛围就较为浓厚,我们并不担心售票或者缺少观众的问题,实际上在艺术节举办的这10天当中,演出几乎场场爆满。”在水晶看来,举办这样一个艺术节最困难的就在于商业街区并没有传统类型的剧场可供艺术家进行演出,而在咖啡馆、博物馆、餐厅等这种公共空间进行演出就需要对剧目的演出形式进行创新。不过,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多媒体影音秀、声音新马戏、咖啡剧、创意评弹、实验昆曲、互动京剧等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剧目。此外,为了使更多市民参与到艺术节中来,活动举办期间,仅有6部戏需要买票,票价为100元,其余在公共空间演出的剧目均为公益性质,市民和游客可以免费观看。
在戏剧场景中感受生活
与传统意义上演员表演、观众坐在台下欣赏的形式不同,上海“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中的很多剧目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极具创新性,而且在这些剧目中,观众本身已经成为了演出的一部分,可以说他们拥有观众和演员两重身份。
比如,在咖啡剧《你听,同学会》中,观众在餐厅落座,佩戴耳机,以“听”的方式来感受导演设计的故事和演员的表演,而该剧讲述的则是发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情节: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各怀心事和目的,在共同策划一场同学会的过程中,牵扯进三人之间并不愉快的往事,这其中夹杂着的友情、爱情和生活琐事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过。
“从前期挑选演员试音,到正式排练,再到最后在艺术节期间与观众见面,我们花费了20多天的时间,因为演员就坐在观众身边,所以要求她们的表演要更加自然,最好是能够融入场景中去。每次演出之后,我们都会和观众进行交流,尽可能多地听取观众的意见,然后根据表演环境和这些意见对剧本和表演进行改进。”去年还是互动剧《朱莉小姐》的演员,今年则摇身一变成为了咖啡剧《你听,同学会》的导演,青年导演周燕燕直言艺术节给了她新的体验、灵感以及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
为了体验和感受这些创意十足的剧目,艺术节举办期间,很多戏剧爱好者和专业剧评人特意从全国各地赶过来看戏。“连着看了几天的演出,可以说每一部作品都是好创意、好剧本和好演员的集合,这是一场超出了我期待的艺术盛会,希望它能够越办越好。”一位来自北京的剧评人看完演出后,高兴地对记者说。
赋予传统文化新生命
如果说像多媒体影音秀、声音新马戏、咖啡剧等新形式戏剧是本次艺术节的一大亮点的话,那么以创意评弹、实验昆曲、互动戏剧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在内容和表演上的创新则更是让观众耳目一新。用一位观众看完创意评弹《高博文说繁花》的评价来说就是:“评弹还是那个评弹,原汁原味的吴侬软语让人陶醉其中,但创作者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容创新,40多分钟的演出高潮迭起,很是精彩。”
在水晶看来,新形式戏剧因为本身就算是新事物,很容易吸引观众注意力,想要出彩也就比较容易,相对来说,像评弹、昆曲、戏剧这种传统表演形式想要抓人眼球就需要下更多的功夫。“既然表演形式已经基本固定,那我们就选择在内容上有所突破。比如,在评弹这方面,我们请到了评弹名家高博文,以长篇小说《繁花》为基础,创作出《高博文说繁花》一剧。”据水晶介绍,《高博文说繁花》共三回六场,按照原著小说的顺序、逻辑和节奏进行表演,小说一章,说书一回,每回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前后剧情相互关联,观众可以从头连续看,也可以单独看,每场都是完整的一出戏。
“原本觉得像评弹、昆曲、戏剧这些剧目都是为老年人准备的节目,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听了《高博文说繁花》之后就一发不可收,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和精髓。就个人感受而言,我觉得我们这些年轻人之所以也能够沉浸其中,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的内涵厚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剧目不断创新,加入了具有当前这个时代特色的元素。”一位陪父母来观看创意评弹演出的“95后”小姑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本报实习记者 张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