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投入、大力度创新、大面积覆盖
广西柳州艺术普及“想唱你就来”
“好幸运,报上名了,机会难得。” 7月10日,酷爱声乐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市民韦思萍高兴地说,“群艺馆的班非常专业,又是免费的,很抢手。”
当日,柳州市群众艺术馆第三季度公益培训班开班,设置了乐器、舞蹈、声乐、美术和表演等30多个培训班。名额被“哄抢”,韦思萍是幸运者之一。
近几年,柳州从文化发展“十二五”到“十三五”规划,从“城乡艺术教育工程”到“文化建设十大工程”,从“戏曲进乡村、进校园”到“文化强市”建设,艺术普及均是重要内容。大手笔投入、大力度创新、大面积覆盖,柳州初步建成全民艺术普及体系。
阵地建设收成效
“水上大舞台,想唱你就来。”每当夜幕降临,在环绕柳州市区的美丽柳江上,被誉为“柳江明珠”的水上大舞台就会迎来如织的人流。这是向全民开放的“卡拉OK厅”,市民和游客均可零门槛参与。这是柳州借鉴工业模式夯实文化阵地的剪影。
2009年起,作为西南工业重镇的柳州运用工业建设的思维模式,启动“文化建设十大工程”,并按照“建成一批、策划一批、储存一批”的滚动发展思路增补新项目。水上大舞台、柳州文庙、工业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短短几年,总投资十几亿元的市级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或实现功能提升。现在,总投资4.8亿元的市群艺馆新馆和总投资6.5亿元的市图书馆新馆已经进入设计招标阶段,并列为市重点项目和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建设项目。
据统计,柳州获评“国家一级文化馆”的县级文化馆占自治区总数的20%,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达标率100%;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建成518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和19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覆盖过半农村和社区。
20万人次受培训
柳州是广西的戏曲大市,有彩调、桂剧、粤剧、侗戏、京剧5个剧种,40多个剧团、班社。按照计划,柳州市戏曲进校园活动今年将实现50%的覆盖率,2018年实现全覆盖,逐步形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衔接的戏曲传承保护新局面。
早在2012年,柳州提出实施“城乡艺术教育工程”,市文化部门为此策划实施了农民艺术教育、儿童艺术启蒙、民间艺人培训、传统礼乐教育、藏品艺术鉴赏培训等子工程。“通过实施城乡艺术教育工程,把培训辅导和比赛、演出相结合,促进被培训者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促进演出形式丰富多样。”柳州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林园说。
林园介绍,柳州已形成市、县、乡(镇)、村(屯)四级培训体系,从2011年至今,全市开办各类公益性文艺培训上万期,培训20多万人次;民间文艺团队快速发展,至2016年底,全市记录在案的合唱团、彩调队、山歌队、芦笙队等文艺社团已近2000支6万多人。
品牌活动引领大众参与
壮的歌、瑶的舞、苗的节和侗的楼,被誉为柳州“民族风情四绝”。在此基础上,柳江之夏、龙城金秋、农民文化艺术节、中外优秀剧目月月演、东门戏台等文化品牌活动汇聚成河。今年“三月三”期间,第四届“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吸引了国内28个省区市以及俄罗斯、古巴、乌克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歌手参赛参演,观众数以10万计。
“柳州不仅是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也是一座满地风情的‘山歌之城’。”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焦耀光表示,系列大型品牌艺术活动的持续举办,推动全民艺术普及,让文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提升素质。
在艺术品牌的影响和带动下,柳州各区县具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涌现,如柳城“百村百戏”、鹿寨“田野欢歌”、融水“芦笙斗马节”等,有效繁荣了城乡群众文艺。
建立艺术普及的长效机制
今年4月,柳州市委印发《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全民艺术普及的各项工作任务,对有关的服务标准、人员配备、经费保障作出了明确规定。随后,柳州率先提出开展“5·23全民艺术普及日”系列活动,并以此为抓手,在全市推动艺术普及常态化。
“纲举目张,持续的效果需要长效的机制来保障。”柳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李丽珍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柳州初步形成了学艺有地方、创作有劲头、展示有平台、欣赏有去处的全民艺术普及的崭新局面。“下一步,柳州将加强理论探索和制度研究,建立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多层次、影响广的艺术普及体系。”
(宾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