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晚,花鼓戏《金玉奴》在益阳大剧院花鼓风大舞台上演。台上,灯火辉煌,金玉奴棒打负心郎;台下,座无虚席,老百姓欣赏精彩花鼓戏。每周五定时上演的周末花鼓剧场,让益阳大剧院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这一景象在几年前可不常见。传世数百年的益阳花鼓戏曾一度面临观众寥寥无几、演艺无人接棒的窘境。2012年4月,益阳市花鼓戏剧院和益阳大剧院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成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历经5年探索创新,公司成功闯出了一条融合发展的市场化之路。2016年,该公司被确定为湖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改变运行模式 培养花鼓人才
在逐步融入市场的过程中,人才匮乏这一难题成为首要问题。对此,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根据实际情况推出了全新的管理模式。“我们在尽可能保障演艺人员权益的同时,让他们尽快地融入市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段固良介绍,公司完全改变了原有事业剧团的运行机制,实行工作内容、薪酬与企业效益直接挂钩,采取聘用制,根据剧目需要面向社会聘请人才。
2014年,经过公司遴选培训,数10名具有戏曲天赋的苗子脱颖而出。历经3年的培训与打磨,其中大多数苗子掌握了基本的花鼓戏表演技艺。此外,该公司还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城市学院等5所高校合作建设人才实习基地,并常态化邀请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湖南省艺术研究院等单位的戏曲专家指导公司艺术生产。
丰富花鼓产品 满足多元需求
为让益阳花鼓形成自己的影响,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从剧本内容、表现形式、舞台效果、受众群体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构建了“传统花鼓戏曲、现代花鼓歌舞、流行花鼓音乐”的全新作品链条。
讲述城乡生活碰撞融合的现代花鼓戏《接来乡里爹和娘》,是该公司新创的扛鼎力作,曾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等重大奖项;将传统花鼓元素、现代艺术、声光电技术巧妙结合的跨界融合舞台剧《花鼓春秋》,成功吸引了年轻观众的眼球,公演50多场,场场爆满,门票收入达600万元;集文旅为一体的地域民俗情景歌舞《那山那水那美人》在展现花鼓魅力的同时,也让益阳的风土人情“走出去”,广受群众欢迎。
为进一步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该公司邀请了雷佳、关喆等知名歌手,以传统花鼓音乐、表演元素为基础,融入现代音乐和舞蹈表现手法,创作了《美人美窝》《桃花江谣》《等你》等十多首“流行花鼓风”音乐作品。为让更多人能进剧院欣赏花鼓戏,自2013年起,该公司开展了周末花鼓剧场,每到周五晚,观众可凭低票价进入观看,一年演出50多场,年均接待观众1.6万多人次。
加强跨界融合 搭建立体平台
段固良认为,公司的发展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花鼓戏曲表演,要既立足“花鼓”又跳出“花鼓”,要培养“全新业态”。
在跨界融合这一块,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业内先行者。在益阳大剧院,“花鼓戏”“小郁茶艺”“安化黑茶”这些看似互不相干的词汇,合在一起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益阳大剧院将内部的小剧场改造成一个以小郁竹艺为装饰的花鼓风大舞台,演出时,场内的每个座位上都泡上一杯浓香黑茶,让观众能赏竹艺、听花鼓、品黑茶,这既刺激了人们的消费热情,也推介了益阳的非遗文化。
该公司还开拓了多条发展渠道。如对益阳大剧院三个大小剧场等实行“剧场+会务会展+电影”的模式,每年新增会展近百场次,新增电影观众20多万人次,增加收入720多万元。
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建立了“中国花鼓网+湖南花鼓公司微信平台”,PC端与移动终端联动,让人们及时获知公司的“花鼓动态”,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演艺、展示和营销。据了解,目前该公司正在搭建“花鼓云”新平台,以了解受众喜爱的题材、表演方式等,及时更新创作内容。
王骁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