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图书馆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目前是全国12个百年省级老馆之一,也是内蒙古重要的文化地标,馆内设有中国国际蒙古文文献收藏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和蒙古语资源建设中心,兼具地方和少数民族特色,是向公众提供集文献借阅、信息咨询、数字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性服务机构和学术性研究机构。
内蒙古图书馆紧抓社会发展需求,适应时代潮流,坚持为大局服务、为文化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因地制宜、因馆制宜,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可复制的服务模式,这些服务模式自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成效。将这些服务模式推广出去,发挥更大的功能,已成为内蒙古图书馆的发展新目标。正如内蒙古图书馆馆长李晓秋所言:“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提升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
大数据时代的创新服务 助力开创全民读书新局面
彩云服务
彩云服务是内蒙古图书馆2014年5月推出的“我阅读,你买单,我的图书馆,我做主”的创新服务,即通过自主研发的“读者、书店、图书馆集借、采、藏一体化管理平台”,将图书馆的采购权交给读者,实现新购图书流通率达100%,从而缓解图书采购经费和馆藏资源以及读者阅读需求间的矛盾,提升了其服务效能。读者在与彩云服务实现计算机联网的图书销售单位,只需持有内蒙古图书馆的读者证就可借阅图书。李晓秋说:“针对图书馆中书籍流通率低的现状,彩云服务平台使书店成为图书馆的分支书库,实现了零拒借率和百分百流通率。”
2015年1月,文化部组织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论证该项目时认为:该服务模式是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服务领域的重大创新项目,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自彩云服务实施以来,不仅实现了图书馆一般新购图书100%的流通率,还带动了图书馆服务核心指标——目标人群覆盖率、持证率、到馆率、点击率的跨越式提升。2016年6月,美国图书馆协会授予彩云服务项目“国际图书馆创新项目主席大奖”,以及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宣传部颁发的“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目前,全国已经有100余所各级图书馆借鉴使用彩云服务。
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
“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是内蒙古图书馆结合自治区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针对生活在边远农村牧区、无法获取网络数字信息服务的基层农牧民,为解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末梢梗阻”而实施的一项数字文化服务创新工程。从2012年8月开始试点建设推广实施,该工程充分利用互联网、无线WIFI和3G网络,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服务终端,为基层农牧民提供不受时空制约、24小时免费的蒙汉双语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有效破解了基层尤其是偏远牧区共享文化资源受限的难题,打通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数字文化服务“人人通”。
“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经过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推广和实践,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数字文化服务模式。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内蒙古图书馆依托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与蒙古国国家图书馆积极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交流合作。两馆达成共建“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的框架协议,帮助蒙古国建设“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服务站点,首批10个站点由内蒙古图书馆援建。
24小时书屋
全民阅读,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全天候温馨服务,更贴心的是,在无人值守的图书馆内,不仅可以随意浏览纸质书和报刊,还可阅读电子书和报刊,全天不受限制,这是内蒙古图书馆为民众提供的福祉。建在内蒙古图书馆广场的自助图书馆200余平方米,仅需要一张“读者卡”即可完成借书、还书、预借、查询等诸多服务。汽车还书口也是全国24小时图书馆中首家设置,目前其他地区还没有。读者还书时把车开到汽车还书口,打开车窗将书投递到还书口内就能完成所借图书的归还手续。因各项服务功能齐全,内蒙古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被赋予“中国首家提供全方位服务不打烊图书馆”的美誉,它是集数字化、人性化、智能化于一体的新型图书馆发展模式,被称之为“第三代图书馆”。
心之声听读电影
残障人图书馆设立在内蒙古图书馆大楼一层,使用面积740多平方米,馆内开设了残疾人电子阅读室、残疾人书籍阅览室、盲人电影放映区等功能区域。
内蒙古图书馆残障图书馆开展的“心之声——为盲人朋友讲电影主题活动”,每月定期免费放映一部最新影片,为视障人士提供免费进入影院,并享受由志愿者现场义务解说的服务。同时,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给电影安装“无障碍设施”,让视障者同样享受电影艺术。
除了视障人士,肢残、聋哑等残障人士也能免费入场观影。而陪同残疾人前往影院的家属也均享受免票待遇。另外,盲人的导盲犬也可自由进出影院。基于这样的服务理念,无障碍电影公益解说行动力图实现“让视障人士真正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目标。
内蒙古图书馆助力“两会”
“两会”是各地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优势提供参考咨询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服务工作。为“两会”提供服务,成为内蒙古图书馆积极探索创新服务的重要内容。为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职能,满足立法决策机构和“两会”代表、委员的信息需求,内蒙古图书馆于2015年首次在自治区“两会”期间进驻会场及代表、委员驻地,利用本馆丰富的馆藏书刊、电子图书、数据库等,通过设置信息咨询台、专用书架、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机、复印机以及提供专题资料编印信息等方式,为代表和委员参政议政、提案议案提供文献信息咨询服务。
内蒙古图书馆编写的蒙汉文《“两会”专题资料汇编》紧跟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热点、焦点问题及自治区发展重点,为“两会”代表及委员提供科学、到位的专题信息服务。同时,针对委员们对数字化阅读的需求,增设“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一体机,它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公共图书馆,内含大量阅览资源,代表、委员用手机下载APP,既可在线阅读或下载数字资源,内蒙古图书馆积极征求代表、委员的信息需求,为代表委员撰写提案议案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受到与会代表委员的欢迎和一致好评。
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打造现代图书馆新理念
草原印象展厅和草原讲坛
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扩展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内蒙古图书馆开设了草原印象展厅,它是一个面积近1000平方米、展线120米的开放式展厅。从2009年开展展览业务以来,总计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展览70多次,累计接待参观读者20余万人次。展览类型有绘画、书法、摄影、实物展等,主题涉及历史、人物、动漫设计等,各类展览活动的开展,不仅吸引了更多市民走进图书馆,也增强了社会公众的图书馆意识,同时让很多艺术家、摄影家被社会所了解,让每位走进图书馆的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艺术的熏陶和先进文化的洗礼。
“草原讲坛”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名家讲师资源,以弘扬草原文化、培育区域人文精神为主线,围绕“打造民族文化强区”的主题,旨在提高民众的人文素质,打造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深远社会影响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草原讲坛”邀请全自治区乃至全国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文化名人作为主讲人,采取开放式的讲座,为百姓提供文化大餐,累计举办公益性讲座近百场,受益听众达40余万人次。
“诺玛额尔敦”少儿蒙语诗歌朗诵比赛
集益智、趣味、互动、体验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少儿图书馆的开馆,为图书馆面向少年儿童开展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内蒙古图书馆利用少儿图书馆的现代化设施设备,开展了“中国梦”2016年全区蒙古娃少儿艺术大赛、首届“书香草原,大美北疆”书画比赛、青少年百日阅读行动、“童心绘家园——少儿室外涂鸦活动”、国学经典诵读大赛、“诺玛额尔敦”少儿蒙古语诗歌朗诵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内蒙古图书馆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方文化建设阵地的作用,开展了“诺玛额尔敦”少儿蒙语诗歌朗诵比赛(诺玛额尔敦汉语意思为书之宝贝),比赛旨在吸引孩子们走进图书馆阅读蒙古文书籍,从小培养他们学习和使用民族语言的良好习惯,为广大蒙古族少儿提供展示自我才华、抒发对家乡情怀的平台,激发母语朗诵热情,感受蒙古文诗歌之美。比赛中小选手身着民族服装,充满激情地歌颂祖国、故乡、父母、老师等,充分展示各自的艺术才华。
诺敏沙图·读友会
为探索建立全民阅读长效机制,树立全民阅读典型,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热情,培养全民崇尚阅读、自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倡导家庭多读书、爱读书,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平台与桥梁,全面提升自治区文化软实力,内蒙古图书馆还举办诺敏沙图·读友会,定期举办阅读分享活动,主讲嘉宾会与读友共同分享阅读体会。
而为了继承和发扬“崇文重教、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传承中华好家风;“相伴共读、书香润德”的好风尚,倡导家庭读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传播和谐理念,营造其乐融融的社会和谐氛围,内蒙古图书馆围绕读友会活动的开展,举办了以“诺敏沙图——引领阅读风尚 点燃阅读激情”为主题的“书香家庭”评选活动,活动历经半年时间,在2017年“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落下帷幕。此次评选从全区12盟市及旗县推送的92个“书香家庭”事例中,经专家组评审,最终评选出62个“书香家庭”。通过评选,全面提升了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重要阵地的作用,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推进了全民阅读活动的健康发展。
立足文化传承与推广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古籍保护工作
内蒙古图书馆现藏汉语古籍1万余种、20余万册;蒙古文古籍2000余种、1万余册;满文古籍200余种、3000余册;藏文古籍500余种、1万余册。近年来,内蒙古图书馆成立了古籍部、蒙古文部、民族与地方文献部,几个部门分别负责汉文古籍、少数民族古籍及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2007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成立后,内蒙古图书馆成为文化部公布的全国首批51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之一。
在古籍修复和保护方面,内蒙古古籍保护中心自成立以来,先后9次组织全区古籍从业人员参加全国古籍修复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具有初级以上技能的修复人员。2012年,内蒙古图书馆启动了“阿拉善蒙古王府”藏书数字化建设项目。2013年11月,内蒙古图书馆加入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华珍贵典籍资源库”建设项目,负责《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几何原本》《和硕郡主封册》三种古籍的数字化加工工作,现已完成对3种古籍的拍摄及相应368帧图片的后期加工。
目前,内蒙古图书馆正致力于将有价值古籍数字化加工并向社会公开,从阿拉善王府藏书的数字化工作开始逐步扩展到少数民族古籍、西文古籍、民国旧籍。
学术交流工作
内蒙古图书馆充分利用丰富馆藏资源进行民族与地方文献的研究,整理民族地方历史文献,保护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先后开展《民族地方人物资料索引》《建国后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建国前馆藏期刊有关内蒙古地方篇目索引》等学术课题研究工作;参与了国家民委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目录·蒙古族卷》的编制工作,完成了“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蒙古部族史研究丛书”之《土默特蒙古史略》;编制出版了“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和《建国前内蒙古报刊考录》《内蒙古自治区汉文古籍联合目录》《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等出版物,并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了《内蒙古图书馆汉文古籍数据库》,研发了《CAB中国古籍编目软件》。
在积极投身各项研究工作的同时,内蒙古图书馆还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与蒙古国、俄罗斯、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丹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合作与交流活动,累计接待外宾30余批200余人。
(张 健 云志芳 云 峰 任奕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