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旅文化厚植民族精神的浩然正气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连日来,从朱日和沙场点兵,到人民大会堂庆祝大会,从《在党的旗帜下》文艺晚会,到《铭记光辉历史 开创强军伟业》的主题展览,从电影《建军大业》《战狼2》的劲爆,到人民日报客户端戎装照片的刷屏,丰富多样的军旅文化生活,让大江南北洋溢着庆祝建军90周年的浓郁氛围。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深厚军旅文化传统的国家。在漫长的朝代兴替和民族融合的进程中,复杂的内部矛盾、激烈的政治纷争,经常导致战马嘶鸣、兵戈连天。人们一方面热烈坚守正义理想,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另一方面他们为了主宰自己的命运、履行自己的使命,又表现出面对战争英勇顽强和不怕牺牲的品质。他们的精神世界完整地体现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在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和《离骚》里就有着大量战争主题的诗歌,贯注着深沉的英雄气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在为人称道的秦汉雄风和大唐气象中,戎马生活的雄浑刚健和保家卫国的激昂慷慨,构成一个积极开拓进取时代的重要精神支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些大气磅礴、铿锵有力的诗句在民族魂魄内散发着恒久的精神力量。

近代以来,由于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活涂炭。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志士仁人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无论是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维新派的“变法自强”,都将军事力量的建设列为基本内容。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依靠军事斗争推翻了封建皇帝的反动统治。由于帝国主义、封建顽固派力量的强大,这种奋斗所面对的蹂躏,所经历的屈辱,所展示的悲壮和惨烈,世所罕见。邓世昌殒身大海、冯子材大吼镇南关、鉴湖女侠取义成仁、七十二烈士血染黄花岗。“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这种披肝沥胆的千秋大义铸就了中华觉醒时代的凛然正气和英雄壮举。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中,也很快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才能彻底推翻新老军阀,赶走帝国主义列强。八一“南昌起义”打响的正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正是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难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了足以震撼世界军事历史的伟大奇迹。建立根据地、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敌后抗日、百团大战、三大战役……在这些波澜壮阔的军事斗争中,中华优秀儿女所拥有的智慧,所具备的胆识,所体现的牺牲意识,所展示的浩然正气,惊天地泣鬼神,为中华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树立起巍然屹立的精神丰碑。“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这种饱含理想主义光芒和无产阶级英雄气概的豪言壮语标识出中国军旅文化中最为闪光和辉煌的部分。

一个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更是如此。自有民族国家以来,基于国防安全的需要,军旅文化就是绝大多数国家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自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防教育,倡导军旅文化。就现当代而言,从在大江南北建立战斗遗址、历史纪念馆、革命纪念馆、英雄人物纪念馆、抗战纪念馆、烈士陵园、英雄纪念碑,到倡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从小说《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红日》《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高山下的花环》,到影视剧《地道战》《赵一曼》《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从舞台剧《白毛女》《血泪仇》《战斗里成长》《子弟兵与老百姓》《战线南移》《霓虹灯下的哨兵》到歌曲《东方红》《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等文艺演出,这些文化场馆、文化活动和文艺作品相结合,创造出无数分布在中华大地上的深入历史现场、学习英雄壮举、感受民族气节、陶冶高尚情操的气冲霄汉、震魂慑魄的精神大课堂。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历经时代忧患和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其他民族更加珍视得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更加希望在和平的环境中,顺利推进自己的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但是天下并不太平,一些固守陈旧思维和觊觎中国繁荣富强的势力,阻遏中国发展,损害中国利益的贼心不死。在这种环境下,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不断从军旅文化的丰厚土壤中,吸纳精神营养,增强自己的国防观念和爱国情怀,振奋整个民族的浩然正气,筑起我们“心”的长城!

钟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