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来到贫困地区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让更多人享受阅读带来的改变和快乐

数字图书馆来到贫困地区

胡丁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西安镇的副镇长,分管镇上的文化工作。谈起自己的工作,胡丁香喜忧参半:值得高兴的是,“识文断字”如今已经不再困扰乡亲们,大部分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且对于下一代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忧的是,最近的书店位于离镇子40里路的县城,而镇上的文化站图书数量不多。如何让百姓方便快捷地读书,成了胡丁香的心病。

8月17日,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来到了西安镇,他们带来了数字化触屏阅读机和近千张阅读卡,其中包含了海量的数字图书资源。这对于胡丁香而言如同雪中送炭,“娃娃们不用往返县上的书店,就能看书了。”

数字图书馆来了

海原县贫困人数占全县总人数的近30%,是国家数字图书馆网络书香基层图书馆帮扶计划的全国首批试点。让百姓通过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真正享受文化红利,阅读自己需要的图书,是帮扶计划的重点。

距西安镇东北80公里是海原县高崖乡。与初次见到数字阅读机的西安镇百姓不同,高崖乡的数字化阅读平台已搭建完成,乡综合文化站成了百姓空闲时间最愿意去的地方。

正值暑假,去高崖乡综合文化站看书成了11岁的马丽娜和小伙伴每天的“必修课”。曾经,炎热的夏日里她只能在家里看电视,如今她的暑假真正丰富多彩起来。“《海的女儿》《简·爱》《爱丽丝梦游仙境》这些小说我都很喜欢。我还喜欢历史故事,阅读机上也有很多历史书籍。如果来不了文化站,我就在妈妈的手机上看,真是太方便了。”年幼的马丽娜恐怕还不知晓,1.5TB到底包含多少数字资源,但是这台阅读机无疑为她带来了满足的阅读体验。

更多村民通过手机、电脑访问数字图书馆,获取农作物种植、农机修理、农副产品加工等技术信息、市场资料、创业政策等相关内容。对于他们来说,获取并应用这些知识也许就是改善生活窘境的重要转折点。

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部工作人员姜晓曦告诉记者,2016年,国图启动了基层数字图书馆帮扶工作,通过现代化手段,解决贫困地区群众阅读和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提升贫困地区图书馆的服务能力,真正实现文化脱贫。

“一人持卡,全家受益”

“一人持卡,全家受益。”高崖乡综合文化站站长黄玉辉一边教村民使用读书卡,一边反复念叨着这句话。这句他自创的“口号”随着图书卡一起,在村民中快速流传。

这已经是黄玉辉第四次组织村民发放读书卡了。据他统计,已经发放了300余张,他的登记本上也密密麻麻写着村民的名字、身份证号和手机号码。村民可以拿着阅读卡,在手机上下载APP,注册后即可享受数字图书资源。黄玉辉还建议村民把用户名和密码设置为自己的手机号,便于记忆,也方便家里人使用,甚至隔壁乡的朋友也可以共用账号享受数字图书资源。他的创意得到国图的工作人员宁雪的“点赞”:“我们前期组织了很多次使用方法的培训,不如黄站长的做法简单有效。”

为了更好地推广数字图书资源,国家图书馆还培训了来自各乡村的60多名“数字文化火炬手”,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让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广泛、快速覆盖基层群众。后续各“火炬手”还将开展面向不同群体的阅读推广活动,包括读书会、朗读会、创作会等。

“我还是乡村电影放映员,每个月都要在不同的村庄放电影。现在我会利用放电影的空隙,播放数字图书馆的宣传片,让乡亲们了解数字图书馆的便利。我还会随身带着几张读书卡,发给喜爱阅读的孩子们。”在黄玉辉看来,阅读不仅可以让百姓找到脱贫致富的方向,更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阅读,我觉得我的工作没有白干,多累都值得。”

精益求精助扶贫

为了使帮扶计划顺利进行,国家图书馆前期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多次深入基层进行走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断完善系统的服务和功能,根据各地的需求进行资源和服务定制。

“这次我们来到海原县,不仅是为了搭建资源、验收成果,更要收集基层群众最实际的诉求和建议。”姜晓曦告诉记者,为此他们走访了许多村民和文化干部,收集了很多有益的建议:有的村民反映,希望增加自己需要的农业种植技术类的指导图书,和对市场有前瞻性的数据报告;有的百姓希望手机APP上的字体再大些,并加入有声阅读内容,以便更多老年人享受数字图书馆的服务。

国图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后期会将这些意见建议分类汇总,不断更新和丰富资源内容,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在不远的未来,本地新闻、特色文化资源和商品资源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展示和分享。

“我们当地也有很多特色文献和手工技艺,但是不知道怎么转化、利用、推广。现在国图和省图书馆愿意给予我们技术支持,通过数字图书馆的平台,将我们的农作物、文化产品等推广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没准会打通一条新的致富路。”宁夏海原县图书馆馆员夏学斌说。

据了解,海原是国家数字图书馆网络书香基层图书馆帮扶计划的第一站,今年一共有10站。“扶贫是一场攻坚战,我们会陆续把数字图书馆带到更多需要它的地方,让更多人享受阅读带来的改变和快乐,用知识改变命运。”姜晓曦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胡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