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文化创造的充沛活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

张玉玲

“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我们去唤醒他……”艺术家有独特的审美创造能力;企业家有精明的市场运作能力;管理者有调动资源的整合能力;传承者有守正出新、执着工匠精神的坚守能力;创业者有“无中生有”的想象力;还有无数文化工作者埋头苦干的执行能力。无论哪种能力,都是文化建设需要凝聚的力量,都是文化发展需要动员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凝心聚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不竭的动力。

从百家争鸣的大辩论到雅典学院的大熔炉,从盛唐气象到文艺复兴,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表明:一个开放活跃的社会,文化气度自信、包容,文化创造活力迸发,文明成果载入史册。文化创造活力是一份不可阻挡的磅礴伟力,更是亿万个生命个体创造力的唤醒和激活。因此,对于文化这种极具创造性的社会活动,激发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把握规律,从内外两个方面发力。

创造力是个体与环境不断交流互动的动态过程,开放宽松的环境、积极向上的氛围,有利于释放人的想象、启迪人的心灵、激发人的创造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体制机制入手,转变文化行政部门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能,这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并且取得了一批开拓性、引领性、标志性的制度创新成果。

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尤其要用好市场机制。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是市场主体,企业兴则经济兴。文化领域内,同样应激发广大文化企业的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推动转企改制,到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到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从增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到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从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到推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从促进各市场要素的流动,到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都是为了文化企业的健康成长。根据工商总局数据,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超过322万户,同比增长22.4%,比全国企业数量平均增速高出3.1个百分点。改革,使文化企业有了更多的发展选择,有了更大的施展舞台,有了做大做强的基础和底气。目前,沪深两市文化上市公司达103家,约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21%,其中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有10家,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板块”。

创造力的产生是个体大脑复杂运动的结果,经苦苦酝酿而豁然开朗,经百思不得其解而灵感迸发。从个体脑力的思考过程来看,始终要明确创造的方向和目的,知道为谁创作、创作什么。伟大的作品,之所以神圣而高贵,就在于打开了人们前进的道路,给人以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深入人心,引导文艺创作关注生活、贴近群众,提供有品质的精神文化产品。

当然,文化创造活力不是凭空而来,要知道它从哪里来,就应回到生养它的深厚土地和以往的灿烂文化中去寻找答案。十八大以来,中央把传统文化放到了新的高度,文化工作者对优秀传统文化发掘的深度与力度也有了新的突破,既为生产创作奠定了坚实而广阔的基础,又深植了文化的“根”和“魂”,进而为创新指明方向,推动文化创作生产进入新的境界。

一方面拥有传统文化的浓厚基因,另一方面对接“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文化正焕发无限活力和生机。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顺应了现代人的文化新消费,也拓展了文化发展“新空间”。

创造活力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源泉,不断奔涌的文化创造力又流淌到文化外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文化+”与教育、信息、旅游、体育、建筑设计及相关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成长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建设与城乡建设融合中,发掘和保护一批有历史、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在城镇化的大潮中保持了文化的活力和温度,为建设美好家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提供了文化滋养。

迸发的文化活力,还需走出国门,在世界文化之林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工作者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推出中医药、中国美食、中国园林、中国功夫等文化名片,持续打造“感知中国”“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文化交流品牌,大大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已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这些年,对外文化贸易增速迅猛,2016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786.7亿美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直接投资39.2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18.6倍。这些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凝结的是当代中国人的所思所想,跃动着的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