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在十九大精神鼓舞下,高扬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旗帜,努力拼搏,埋头苦干,激浊扬清,多出精品,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社会主义文艺更加美好的未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指导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和行动指南。根据这个论断,我们有理由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也进入了新时代,其指导理论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简称习近平文艺思想。
我们之所以能够把习近平同志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讲话、言论,概括为习近平文艺思想,是因为它像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一样,表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已经进入了新阶段,表明它忠实地继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带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原创性贡献。可以这么说,习近平文艺思想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构建和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结合的最新产物。习近平文艺思想业已成为观点系统、判断科学、学理深厚、视野开阔、切合国情、深入人心的完备透彻的文艺理论学说体系。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产生同自觉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新形态是分不开的。习近平文艺思想体系几乎涉及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和创作问题的所有要素与层面。尤其是它把这一切都放到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语境中来阐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地回答了一系列问题,这就使有关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职责和使命、目标和任务、原则和要求以及文艺创作该“做什么”与“如何做”的论述,有了新的意涵,大面积地实现了经验性“名称”向规定性“概念”的创造性升华与转换。如果我们将习近平文艺思想中各个概念、范畴和观点的“网结”组织起来,通过具体论述,就能看到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
文艺理论的创新是在比较中存在的。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哪些文艺理论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接地气”,更加具有新时代的特点。倘若我们把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作为习近平文艺思想诞生的界碑,那么,毫无疑问,它一经产生就迅速给中国文艺界带来风清气爽、拨正航向的可喜局面。
习近平文艺思想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形态,其主要特征至少有如下这样几点:一是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造性地落实到文艺各个层面,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扩大到文艺工作和文艺创作各个环节,从而使许多文艺课题有了新时代的朝气和新鲜感;二是实现了文艺理论从概念演绎到现实逻辑的研究范式转型,实现了文艺理论从引进依赖到主体自信的认知模式转变,将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从长期陷于西方学说的泥淖和迷信中彻底摆脱出来;三是厘清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传统、中国智慧、中国贡献对于文艺理论的效能和价值,从理念到规则、从路径到方案、从顶层设计到实施办法,全方位地提供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新范本。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的中国文艺理论,应该反映时代的精神特质,反映文艺实践的发展要求,反映当代中国文艺运动的现实逻辑,面向中国问题,确立研究主体的主体性,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把文艺理论的命运同民族复兴的伟业紧密相连,从而构建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在这个方面,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榜样力量无疑是巨大的。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面临的极为重大的课题。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的习近平文艺思想,其内核集中到一点,就是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创造性的回答与解决。习近平文艺思想总结了中外社会主义文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精辟地规划和指明了实现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举措和路径,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杰出的意义。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面对各种文艺思潮、文艺现象、文艺批评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习近平同志把新形势下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任务作为阐述重点。紧接着,他又通过提“几点希望”的方式,揭示出如何实现“人民的文艺”的办法与途径,即“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从这个思路不难看出,前者是“该不该”走“人民的文艺”之路的问题,后者是“怎样”走好“人民的文艺”之路的问题。习近平主张艺术理想要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要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要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人民昭示更美好的未来,为民族描绘更辉煌的明天。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文艺性质的判断,对实现发展“人民的文艺”方略的拟定,恰是他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增添的新的内容。
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呼吁工人阶级的斗争生活“应当有权在现实主义领域内要求占有一席之地”,到列宁希望文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从毛泽东申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再到习近平提出“人民的文艺”的思想,认为“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的判断,我们清晰地看到,这样一条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思想红线,越来越焕发出耀眼的真理光芒。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这样精辟的钩玄概括,更加让我们看清了“人民的文艺”思想的重要性,看清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的要义和面貌。
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只要文艺人民的属性得到加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道路得以落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方法得到认同,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得以认清,一句话,只要遵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办事,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那么文艺工作者内心的文化自信就会坚如磐石,文艺家讲述和演出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就会精彩纷呈,塑造的人物就会成为有时代气息的典型,文艺事业就会有切实的抓手和规范,有力量去破解各种各样的难题,文艺创作就能从“高原”迈上“高峰”,社会主义文艺就能迎来真正繁荣兴盛的明天。这是习近平文艺思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的魅力之所在。
让我们在十九大精神鼓舞下,高扬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旗帜,努力拼搏,埋头苦干,激浊扬清,多出精品,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社会主义文艺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董学文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