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美育体系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孩子们在山东烟台美术博物馆临摹美术作品

当下,美术教育日渐获得社会的广泛参与,博物馆、美术馆在展览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新的科技手段和公共教育的传播模式,让公众接触美术,这同时也对文化和美术创新产生着深远影响。如何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完善的、成熟的中国美术教育体系,是广大艺术家和美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社会美育需求不断提升

从古至今,“以德树人”一直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近几年,社会对于艺术充实人们精神生活的作用的重视,是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新契机。美术教育能够让人们通过接触美、感受美而陶冶情操,广义的美术教育也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而社会美育是提高普通公民审美水平的教育活动,是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补充。现代教育强调终身教育,社会美育就是从美术方面给予各个层次学习对象终身学习的环境。

20世纪的特殊历史进程导致了很多中国人美术教育的缺失。但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当今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对生活品质的提高有了新要求,因此公民对美术学习的渴望与日俱增。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全民美育水平,利用社会资源提高人民的美术素养成为重中之重。

中国全民美育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美术教育形式层出不穷,受到公众热捧。为提高大众的审美,很多社会主流媒体和文化机构开始引导大众走进美术馆、博物馆,这一点从许多美术馆、博物馆及艺术机构近年来免费向公众开放可以看出来。这些公共文化机构张开臂膀,欢迎所有年龄段的观众走进艺术世界,迈出社会美育第一步。

全民美育的另外一个重要力量是社会美术教育机构。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社会机构的美术教育形式多样而灵活,虽然针对成人群体的不多,但以娱乐为主的“咖啡馆学习班”和艺术课程班如星星之火,已初现艺术学习浪潮的端倪。除此之外,社区美术教育也开始关注退休老人这个群体,尤其在城市,很多社区书画活动成为充实老年人业余生活的重要精神食粮。

多方合力推进美育工作

中国美术教育一直以中小学生及高校学生作为主要教育对象。但是,按照年龄层分类,学校教育以外的成人群体占绝大多数,他们的艺术素养直接影响着中国公民的整体艺术水平。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家庭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而家庭中包含儿童、成人、老人几个群体,如果美术教育仅关注其中一个群体而忽略其他群体,就会反过来抑制美术教育的发展,影响推进全民美育的步伐。父母常常遇到这种问题,“我的孩子很喜欢画画,但是我却对绘画一窍不通,不知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为此,家长群体的美术教育也是社会美育的重要任务。尤其女性家长在家庭生活特别是代际沟通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应该引起社会对这个群体美术教育的重视,给予她们更多学习机会和空间。

与此同时,博物馆、美术馆作为为公众提供教育的公共场所,在社会美术教育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这样一个公共空间里,参观者可以以家庭、社区、学校为单位出现;在这里可以找到不同年龄段的参观者;博物馆、美术馆丰富的展演方式,可以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通过艺术形式展示出来,充分体现美术教育的大众性,以及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融合。

另外,博物馆与美术教育机构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教育机构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来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美术馆、博物馆怎样依托教育机构如此大的受众群体开展公共美术教育活动,这是双方应关注的研究课题。特别是面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缺少互动交流、相互脱节的现状,艺术教育机构和博物馆公共美术教育无疑是最有效的黏合剂。

在大教育背景下提升社会美育水平

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互补衔接,将学校与社会美术教育、专业与非专业美术教育,以及博物馆、美术馆美术教育,网络美术教育等各种教育资源整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美术教育的诸多问题,这也是大教育背景下实现全民美育的重要途径。

家庭教育是社会美术教育的起点,加之专业的学校美术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社会美术教育,三者有机融合,形成合力,实现人民终身学习的目标。博物馆、美术馆不仅是展示艺术作品的场所,也是引导公众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更是解决教育问题的重要枢纽,能够将人们的知识学习和审美提高有机融合在一个空间里,使人们通过感官的刺激、情感的感染、社交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实现审美和德育的提升。

大教育实质上是全民的终身教育,即以学习型社会为背景,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为基础,以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化为模式的教育。笔者期望,在大教育背景和美术大众化趋势下,通过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使各层次人群立体地进行艺术学习,建构一个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完善的、成熟的中国美术教育体系。

(作者马菁汝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央美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