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 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中国文化报

 

我的第一部话剧《人跟人不一样》,胡可前辈看过,时隔20年再见面,他居然还记得,说那是他看过最好的煤矿戏。感念前辈鼓励之余,我知道,“支撑”那部剧作的,是常年多次深入矿区、深深了解矿工并把他们装进了心里。回顾多年创作,凡有动人之处,无一不是对人(人民)有新发现、新认识、新表达。

2015年,中国国家话剧院排演的话剧《中华士兵》被赞“扛鼎”之作。我知道,“支撑”那部剧作的,是两年间数百万字的阅读令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的无数前辈在我心中复活,他们虽然性格各异,身上却都有着同样的民族精神。

2017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排演的《山羊不吃天堂草》,得到专家学者包括原著作者曹文轩的高度评价,我知道,“支撑”那部剧作的,除了原著的文学基础,是我对农民工的认识和情感:他们在艰辛里心向光明、在苦难中选择善良……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能脚踏实地遵循艺术规律去创作,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时见浮躁。改变这些的“支撑”力量,用学校老师的话说是研究人、发现人、表现人,文学(戏剧)即“人学”,用一句诗说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最准确的说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我们有机会更多思索创作与人民的关系:人民,是创作的出发点,真正的创作激情总会被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激活、点燃。当人民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开始刻骨铭心地牵动创作者,艺术跋涉才会走上正途——“深入人民精神世界,努力触及人的灵魂、寻找引起人民思想的共鸣”。这样的艺术跋涉所留下的足迹汇聚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它跳动着时代脉搏、有资格成为本民族血脉、有资格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古今中外所有伟大作品莫不如是。

我们从不缺乏文化自信,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号角声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我们的责任。我以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应该落在讲好中国故事上,即创造更多艺术形象,让观众认识古往今来更多的国人,从而继往开来、以文化人,认识中国、认识我们这个新时代。

将中国历史上代表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中国人塑造得血肉丰满,令中华民族之生生不息、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同时跃然眼前,必须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今天的中国故事为人类提供中国经验……当我们真的成为文化强国的时候,中国戏剧会像“莎剧”一样在世界各地登场;中国故事会像安徒生童话一样长出翱翔的翅膀。

(作者 冯俐 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