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六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发展报告》出版

来源:中国文化报

《二○一六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发展报告》出版

首次为艺术职业教育立传、把脉

在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指导下,由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历时半年多编写的《2016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已于日前正式出版,系统展现了2016年我国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艺术要繁荣,人才是基础。艺术职业教育是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少年来,艺术职业院校培养了一代代杰出的艺术专业人才和无数基层文化艺术骨干,为文化建设,特别是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艺术职业教育也迎来黄金发展期,应该有一本书来忠实记录其发展历程,为它立传、把脉,为它瞭望,为它鼓与呼。”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孙若风对记者表示,《报告》是该领域第一部年度报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现代教育体系下,一线职业教育工作者应一方面继承优秀传统教学方法,一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规范、加强学生艺术实践,建立产教融合制度,推进教育与行业、产业对接。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新经验、新模式需要借鉴,不少共同的困惑、难题需要相互交流,需要把握艺术职业教育的当前面貌、发展大势,了解典型案例,《报告》或许能满足这个诉求,编辑这本书的初衷也是这样。”他说。

《报告》主编、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宋延军告诉记者,《报告》分为政策篇、成绩篇、问题篇、对策篇和附录5个部分,系统展现了2016年我国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快文化强国建设、加强文化艺术职业教育而颁布的一系列政策,以及我国艺术职业院校采取的重大举措、取得的瞩目成就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同时分析了艺术职业教育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具体建议。

正视艺术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报告》充分肯定了2016年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国家先后出台若干政策、召开各类专项会议,推动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加大基本教育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行业专家和学术团体发挥了引领、带动和协同作用;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教学、赛事喜获双丰收,人才、作品相继涌现;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民族文化相关专业发展迅速,有效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在肯定成就的同时,《报告》也正视艺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艺术人才供给侧结构不平衡;师资队伍建设仍需加强,课程建设欠科学,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健全;社会服务能力还需加强,校企合作还需深度融合;办学资金投入不够,数字校园建设不足;校园文化建设不够全面,院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党建需加强特色探索。

“《报告》在提炼中有重点、在总结中有提升、在思考中有创新。”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教学室副主任刘义国对记者表示,《报告》的编写成员都是全国各地的艺术职业教育工作者,大家齐心聚力,凭着对艺术职业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历时3个多月,完成了这样一篇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的报告。

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会长李力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各艺术职业院校以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为指针,坚定文化自信,出作品,出人才。《报告》的出版发行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米加德表示,艺术职业院校必须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给文化传播与发展搭建的国际舞台,大力发展艺术职业教育,提升国民文化艺术素质。“必须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到艺术职业教育事业上,倡导美、引导美,提升国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塑造社会美好风尚,是艺术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说。

更好推动艺术职业教育发展

《报告》在对2016年艺术职业教育现状的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提高艺术职业教育办学自信;提升文化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现代艺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升艺术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水平;改善艺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艺术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加强投入保障力度;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艺术院校管理能力;开展艺术职业院校党建特色活动。

刘义国说,我国艺术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院校需要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更重要的是需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解答“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艺术人才以及如何培养”这个根本问题。《报告》不仅可以为艺术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平台,还能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为艺术院校的工作实践提供切实的指导,尤其《报告》汇集的各艺术院校特色办学案例,鲜活而生动,是我国艺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代印迹。

李力表示,期待一以贯之的《报告》等研究成果,能够为我国未来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索路径、留下时代印迹。业内专家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将在新时代努力做好艺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做出更大贡献。

“我们将支持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一年年、一本本地把这个报告出下去,发挥其智库报告作用。”孙若风表示。

本报记者 刘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