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在第五届全国网络视听大会短视频高峰论坛上,阿里文娱联合阿里达摩院共同发布了鲸观全链路数字版权服务平台,宣布将在智能编目、版权保护和商业变现等全产业链上为行业打造新基础设施。阿里达摩院是今年10月才成立的以“以科技,创新世界”为愿景的高等级研究机构,据称其研究领域涵盖量子计算、机器学习、基础算法、网络安全、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下一代人机交互、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等。
此次发布的鲸观全链路数字版权服务平台是达摩院成立以来第一个落地的技术,而这个第一次选择了文化产业,体现出的恐怕不仅仅是阿里对于大文娱战略的重视,更代表文化产业已有足够的容量可以吸纳先进技术的落地。
对文化产业而言,与科技的融合早就随着产业发展而自然展开,但在融合过程中,科技应用更多像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能够起到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对于很多“文化人”而言,根深蒂固的观念还是——文化是古老而有韵味的独特存在,最好不要让科技、商业等新贵“染指”。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本能的区隔观念,使得传统意义上文化领域的科技素养并不高,当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已如火如荼之时,文化领域内依然波澜不惊,并不觉得这和自身有多大关系。
但是,正如开头提到的,用先进的技术和模式反向切入文化产业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不论是近年来蓬勃兴起的“互联网+”,还是已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数字创意产业,都是这种反向切入的典型表现。而不论是腾讯的泛娱乐还是阿里的大文娱,这些战略的背后其实也都是这种反向的资源整合。
在这种大背景下,传统意义上文化领域如果继续故步自封,势必会在全新的发展和增长模式下失去主动权,从舞台上的主角沦为台下的观众。实际上,科技进步带来的往往是整个社会甚至是文明层面的进步,这种进步影响到方方面面,比如,互联网支付和互联网金融技术的进展与文化领域看似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当前的互联网文化内容产业的模式之所以能得以确立,大部分仰仗于以上技术的成熟和进步。
对于新鲜事物,我们得有一个“开眼看世界”的过程;对于文化人来说,主动拥抱那些听不懂的科技词汇之时,就是文化对科技正向切入的开始。
林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