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交流中寻求文化共鸣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近年来,中外电影合作交流日益密切。中国电影创作者应如何跨越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推动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外电影人又该怎样进一步促进电影产业的国际合作和多元文化的交流共享?日前在福州举办的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中外电影工作者、相关从业者和影评人展开深入对谈,为寻求答案做出了有益探索。

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央视电影频道《今日影评》“影评的力量”中外论坛上,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平开宗明义,强调电影对促进国家间相互了解与沟通的重要意义,希望通过电影人和影评家的努力,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电影。随后,嘉宾们围绕“电影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共享”主题探讨了中国式影像的表达和传播方式。

中国青年导演陈思诚从自己在美国拍摄《唐人街探案2》的经历和体会说起。他说,好莱坞电影体系资金雄厚、发展成熟,而此次接触的美方团队普遍年龄较大、经验丰富,这让拍摄成为一次重要的学习交流的过程,最终,中方团队的专业和敬业也得到了对方的赞赏。陈思诚认为,中国电影首先要以高质量作品占领国内市场,留住自己的观众,在此基础上思考跨越语言障碍,用共通的文化和鲜明的特色吸引更多国外观众。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对此表示赞同。索亚斌说,从获得奖项和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中国电影已经实现了走出去,但从市场角度来看还有欠缺。中国电影真正走出去,需要非常强大的本土语言市场,以及丰富的类型片做支撑。尹鸿表示,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青年导演要树立交流意识,在创作初期就对故事有传播与交流效益的考量。

美国好莱坞电影制片人米奇儿·佩克强调剧本的重要性和根基作用。“好莱坞会投入很多的精力和费用开发剧本。中国拥有非常优秀、有活力的制作团队,但在剧本创作方面不够重视或略显仓促。事实上,剧本和创意越好,越能吸引有才华的团队。”米奇儿说。

不少嘉宾提出,相比技术交流、团队合作、市场贯通,文化交融、人心相通更根本、更重要。尹鸿指出,在全球获得高票房的电影基本都找到了文化通用性、传递了普遍性价值观,国际化表达会成为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氛围的契机。此外,“一带一路”建设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电影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对亚洲地区尤其是儒文化圈电影的共性进行分析总结,也将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经验。米奇儿·佩克建议,中国电影需要开发更多具有广泛吸引力、能够引起共鸣的故事,除了深厚历史和博大文明,中国现在的故事、当下的生活也是国外观众希望看到的。

国际制片、发行业务与中国电影产业的融合论坛上,与会嘉宾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外电影发行面临的文化折扣挑战、中国资本如何走入国际电影市场、中外电影的IP孵化及全产业链开发等议题。

中国知名编剧、导演俞白眉认为,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更多类型片,以兼具本土性和国际视野的电影服务好中国观众。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苗晓天认为,联合制片与产业融合是推动海外销售的有效途径。2016年,中国与十六国合拍71部电影,占全部772部电影比重不到10%,票房却超过60%。熙颐影业高级副总裁范雪铮介绍了“明星保障制”等经验,以低风险保证更多“试错”机会。波兰、哈萨克斯坦代表也分别介绍了各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发展状况,表示希望加强“一带一路”电影合作。

“面向新时代的电影合作——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外电影合作论坛”上,中外电影界人士共同商讨了未来中外电影产业融合、合作共赢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据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巡视员周建东介绍,截至2017年11月20日,中国城市电影票房突破500亿元;2016年,中国电影海外销售收入为38.25亿元,同比增长13.15亿元,是2012年的3.6倍。目前,中国已和20个国家签订了电影合拍协议,电影的质量和影响力逐步获得海外认可。上海电影集团近几年来积极跟世界电影合作,已形成了多片种的制片体系。上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任仲伦表示,开放、合作是电影产业的时代主题和繁荣之道。

自第二届丝绸之路电影节上中国和俄罗斯签署合拍电影计划后,中俄合拍片《他是龙》《中国游记:龙牌之谜》应势而生。俄罗斯电影集团董事长、制片人阿列克谢·彼德鲁欣表示,加强与中国电影制作公司的合作是现阶段的基本任务,中俄在科学技术、专业人才方面的交流将促进俄罗斯电影产业的发展。来自日本文化厅的宫田亮平介绍,今年9月下旬,中日政府基本确定了两国电影的合拍意向,文化厅也对电影制作、人才培养等合作项目进行扶持,如陈凯歌执导的影片《妖猫传》,就获得了部分制作费用补助。

本报记者 陈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