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基层文化活力,打造新时代文化发展新高地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7佛山市公共文化服务现场会现场

近日,广东省佛山市首次召开公共文化服务镇街现场会,宣传推介南海区大沥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旨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激励全市各镇街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奋发有为,砥砺前行,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

12月6日,来自广东省佛山市各区、镇街文化部门的负责人齐聚南海区大沥镇,参加“创新 创造 创意——2017佛山市公共文化服务现场会”。这是佛山首次召开公共文化服务镇街现场会,会上宣传推介了大沥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旨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激发基层文化建设活力,激励全市各镇街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大沥为样本和标杆,奋发有为,砥砺前行,打造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新高地,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

“三善”模式和四个“舍得”成就“大沥经验”

大沥镇是佛山的经济强镇,也是文化重镇。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推动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每年拿出近千万元资金扶持公共文体发展,成果显著,形成了具有借鉴意义的“三善”模式,即善于借力、善搭平台、善于创新。

“大沥不拘泥于一亩三分地,不囿于自身是镇级行政架构,懂得放眼全国,跳出来找资源、谋合作,这是我对大沥的深刻印象。”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新文说。例如采取补贴方式带动社会力量发展民间博物馆、艺术展览馆,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又如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合作开展课题研究,联合广东省文化馆创编大型话剧《穷孩子·富孩子》等,都是善于整合资源、借用外力的成果。

近年来,大沥镇先后打造了多个平台。该镇抓住“中国照相机之父”邹伯奇故乡这一优势,打造了以创意摄影为主题的国家级摄影展览——“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针对新兴的口哨音乐,打造“大沥杯”中国口哨大赛,并设立广东首个口哨音乐校园培训基地;“大沥杯”广东省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大沥杯”小说奖等省级展会和比赛也纷纷在当地落户。正如陈新文所说,只要敢想善为,小镇也能出大平台。

大沥坚持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例如把醒狮、龙舟赛事等大型活动与本土旅游结合起来,不断擦亮“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金字招牌。又如借助南海区开展“党群直联”的契机,开展“文化直联”,密切与群众的联系。

“通过‘三善’模式,大沥实现了许多镇级单位难以实现的目标,成就了一个个‘大沥奇迹’。”陈新文认为,大沥的公共文化工作有4个特点。一是群文活跃,精品迭现。二是阵地丰富,保障有力。大沥的面积只有96平方公里,但辖区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5万多平方米,户籍人口人均享有1平方米;文化站每年服务人次超过200万,每年人均参与活动达3次。三是人才集聚,社团蓬勃。大沥吸引了很多群文人才,也不乏敢于问鼎全国顶尖奖项的专业人才,培育了几百个群众性文艺社团。四是机制创新,主动有为。

陈新文说,大沥公共文化发展的成绩建立在四个“舍得”的基础之上。一是舍得投入。大沥镇每年扶持公共文体发展的资金近千万元,佛山大部分镇街都能拿出这笔钱,但不是每个地方都像大沥这样舍得投入。二是舍得给空间。大沥镇党委、政府在繁忙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把文化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寸土寸金的地方建设文化设施。三是舍得给地位。大沥的口号是“中国伯奇·创新大沥”,以文化为名片来彰显一个镇的形象,体现了文化在大沥发展建设中的地位。四是舍得给荣誉。《穷孩子·富孩子》以一个镇的名义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大沥党委、政府将其作为中心项目予以支持。这四个“舍得”值得全市所有镇街学习。

借现场会推动镇街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11月28日闭幕的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上,有7部参评剧目获得本届艺术节剧目一等奖,由大沥镇文化站选送的话剧《穷孩子·富孩子》就是其中之一。在三年一届的广东省舞台艺术的最高平台上,大沥镇文化站与省级、市级专业艺术院团同台竞技,成为唯一一个获得此项大奖的镇级文化单位。此外,该剧还获得了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舞台美术奖。

这不是大沥镇文化站第一次以“唯一”的身份获得殊荣:今年7月,《穷孩子·富孩子》正式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今年8月,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和大沥镇文化站联合申报的课题《基层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研究》进入2017—2018年度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课题研究立项名单。在这两个国家级项目中,大沥镇文化站均是全国唯一一个镇级申报单位。值得一提的还有,大沥作家洪永争凭借作品《摇啊摇,疍家船》,获得了“第二届青铜葵花儿童文学奖”最高奖“青铜奖”。

作为基层文化单位,大沥镇文化站在全省、全国性评比中接连折桂,其成绩令人欣慰,其原因也令人深思。在佛山,有多个镇街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大沥相当,为什么大沥可以脱颖而出?佛山能否出现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大沥?如何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带动全市各区、各镇街公共文化服务再上新台阶?带着这些问题,佛山市文广新局精心筹备了此次公共文化服务现场会。

陈新文说,这次现场会不仅下沉到镇一级政府,而且下沉到镇一级文化站,就是为了交流文化工作的经验和思路,全方位传达贯彻从中央到地方对文化工作的要求,全面解读广东省委和佛山市委对文化工作的安排和部署。

这次会议打破了多个单位同时汇报的惯例,只安排大沥镇相关人员发言,让大沥镇把经验讲深讲透,让与会人员可以真正学、认真学、学以致用、学了有收获。会上,大沥镇党委委员钟淑贞介绍了大沥镇开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经验,大沥镇文化站站长李智勇介绍了“文化直联”、文艺精品培育等方面的情况,话剧《穷孩子·富孩子》编剧李新华、导演陈才,“第二届青铜葵花儿童文学奖”得主、大沥镇沥城笔会副会长洪永争分别就文艺精品创作谈了心得体会。

陈新文说,这次会议把大沥作为标杆,希望给全市各镇街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文化发展氛围,激发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活力,推动更多镇街的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陈新文希望全市所有镇街学习大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五位一体”,把文化抓上去的有效经验。

提升和打造新时代文化发展新境界、新高地

与此同时,陈新文希望全市文化工作者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过程中,真正学懂、弄通、做实,做好文化工作。

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新境界。陈新文说,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每个镇街要进行精准梳理。文化自信如何转换成文化自觉?推进城产人文融合是重要抓手。文化自觉如何提升?只有一个衡量标准,就是干。文化工作不动手去干,永远做不好。做了,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是不做,连成功的可能都没有。文化品牌如何打造?一定要融入生活、扎根人民,要以人民为中心。已经开展得比较好的工作,要按照品牌化的思维推进,一张蓝图干到底。

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打造新时代文化发展新高地。一是坚持创新发展,根据文化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精准施策,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是坚持协调发展,强化责任担当,消除文化发展中的不均衡现象。三是坚持绿色发展,以质量为本,提升文化阵地的使用效能,提高文化事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四是坚持开放发展,以文化交流融合带动本土人才成长,创新文化产品和文化形式。五是坚持共享发展,推进文艺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关注时代之变、时代之痛、时代之痒、时代之问,接地气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

建设高效便捷、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佛山市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从“文化惠民”向“文化悦民”的迈进,主要体现在:一是服务阵地不断完善。全市6所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和6所区级以上文化馆均为国家一级馆;32个文化站中有30家是特级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600个,覆盖全市81.6%的行政村(社区)。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超过152.67万平方米,每万人平均享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054.8平方米。二是活动品牌效应突出。“佛山韵律 和风鸣畅”等系列惠民活动精彩纷呈,惠及全市700多万市民。三是文艺创作精品不断。《康有为与梁启超》《铁血道钉》《闯广东》《穷孩子·富孩子》《满庭芳》等反映主旋律的精品力作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奖项。四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得力。全市已逐步建立起业余文化骨干、文化志愿者、文体协管员、图书馆周末辅导员、市民馆长、社会文化指导员等在内的社会文化人才队伍。其中,志愿者队伍达57支,登记在册人数10205人。五是文化交流扩大惠民力度。各区主动开展“走出去、请进来”,以丰富活动充实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据了解,佛山市文化部门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力建设高效便捷、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内涵饱满、精品迭出的文艺高地。

全面强化提升示范区创建水平。针对15个重点工作项目、42项工作任务进行“填平补齐”。同时,加快《制造业一线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课题研究和制度设计,针对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区域——产业园区开展调研,形成完善的课题报告,并配套出台与产业工人相关的政策文件。依托狮山镇树本产业家园良好的基础开展试点,探索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典型意义的产业园区公共文化服务经验。

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围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节点,弘扬主旋律,创作具有时代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专业作品。市、区文化馆和各镇街文化站积极创作以新时代、新征程为背景,市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文艺作品。依托市文化馆站联盟,吸纳社会文艺力量,推出更多群文创作精品,形成更多口碑良好、历久弥新的品牌活动。

强化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实施马克思主义文化工作者培养工程为主要抓手,着力培养100个基层图书馆管理人才、100个文化社团管理人才、100个文艺创作人才、100个文化活动管理人才、100个文化理论人才以及100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人才。特别是向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倾斜,为产业园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培育一支产业工人文化人才队伍。

谭志红 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