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乡镇文化站实施有效监管,是当前文化部门面临的一项难题。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中国文化馆年会上,由成都市文化馆展示推介的“文化e管家——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平台”因其倒逼基层政府主导、督促镇街文化站服务提质增效并形成了良性的竞争循环机制,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据了解,该平台已在成都部分区县试点半年,平台取得了哪些成效?基层文化工作者如何评价?还有哪些亟须改善的问题?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邛崃市羊安镇文化站站长李佳良最近有件高兴事。该文化站原本计划在今年开展4次关爱留守儿童的读书活动,可同时作为镇政务中心副主任的他事务繁杂,截至今年10月,读书活动还只开展了两次。李佳良说,在以往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剩下的两次活动很可能将不了了之。然而今年9月底,“文化e管家——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平台”在邛崃市进行试点,在平台考核指标功能界面上,羊安镇文化站录入的关爱留守儿童读书活动的欠缺场次一目了然,经过提醒督促,剩下的两次活动也如期顺利开展。
“十二五”期间,成都市有效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实现了四级基层文化阵地全覆盖,但如何对阵地进行长效管理成为了当务之急。今年初,成都市文广新局研发了“文化e管家——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平台”,该平台分为数据分析、基础数据、评价数据、考核标准、分享交流五大功能板块,将《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项目及内容、服务保障条件、社会公众评价和加分项5个评价项目设定的37个考核指标转化为1000分值的考核体系,并分为市级总览及县、乡、村三级账号分别呈现。
平台搭建后,数据采集是难点和关键。据成都市文化馆基层文化工作部主任王兵介绍,“文化e管家”的数据来源有三种,一种是基层单位报送数据,即文化站根据考核指标填报基础设施、活动、人员和经费等数据。为确保数据真实性,报送数据需以活动或实物的视频、图片、文件、工作合同等为附件依据,并由各区(市)县文广新局负责对各项数据审核认定。第二种是服务对象的反馈数据。以活动为例,文化站每举办一次活动,就需要根据活动规模完成一定比例的问卷调查,群众在活动现场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方便快捷地完成意见反馈。第三种是社会舆论评价数据,即通过舆情监测系统,采集各类媒体对文化站的宣传推广数据,通过舆情分析来反映社会评价。
在数据分析应用方面,“文化e管家”对区县文化站总数、基础设施面积、人员、经费、活动和社会评价等进行宏观数据展示,点击详情后会显示每个评价项目的细化数据分析,并对其进行“考核”。记者以市级账号登录该平台后发现,考核指标功能会对某个文化站从基础设施建设、服务项目及内容、服务保障条件、社会公众评价、加分项五大宏观面进行全面的指标检测,实时查看数据分析结果,为其提供完成进度、优化建议等。同时,每个文化站也接入了视频监控,方便实时掌握其免费开放及使用情况。此外,平台还可自行选择任意两个及以上文化站进行直观的对比分析,通过“比学赶帮超”,了解自身不足,明确提升方向,清楚目标距离,切实促进提高。
“平台运行以来,我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邛崃市文旅局文化科科长罗冬梅表示,邛崃市有24个乡镇文化站、267个村(社区),而科室工作人员只有3人,无论从监管范围还是监管力量而言,都力不从心。“平台不仅能一键检测出各文化站突出问题,让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还将每一项指标量化为分值,在全市范围内评分排序,公平有效地督促了我们的工作。”罗冬梅说。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巫志南认为,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平台是一种很巧妙的管理方式,平台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壁垒和行政界线,通过公开绩效考核结果,形成对文化站、基层政府的倒逼机制,督促基层政府发挥其对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这种不是人力监控,而是通过客观数据实现绩效管理,是一种‘向上运动’的过程,经过时间的推移,即使是排名在最后的文化站也会逐渐变好,切实提高服务效能。”他说。
采访过程中,一线文化工作者也提出了对平台的相关建议。例如,在郫都区团结镇,文化站活动的对象大多为老年人,智能手机普及程度不高,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完成意见反馈的形式比较难以实现,他们希望平台能增加服务对象的反馈形式。同时,李佳良也表示,平台目前的部分考核内容和以往传统的考核有所重复和冲突,希望平台尽快完善。
对此,成都市文化馆馆长王健表示,目前平台已完成了全市22个区(市)县的推广培训工作,所有数据的补录工作也于11月1日填报完成,并全面推广使用。未来,成都将启动区(市)县分平台的建设和市级平台的升级,逐步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以及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各级各类文化场所纳入绩效管理,并不断优化指标设置、完善平台功能,增加自动采集数据的比重,实现与服务平台的对接。与此同时,平台还将积极与国家公共文化云进行对接并提供数据支撑,为国家层面的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贡献力量。
本报驻四川记者 付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