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探源工程走进贵州

来源:中国文化报

从文化源头再出发

——“一带一路”中国民间文化探源工程走进贵州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正逐渐形成。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东进西出、南来北往之枢纽,贵州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商旅必经之路、文化输出与集纳之地,夜郎故地的沧桑历史为新时期黔地本土资源的释放提供了坚实土壤。

日前,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一带一路”中国民间文化探源工程·贵州“南方丝绸之路与夜郎古国”民间文化生态考察调研活动走进贵州,为期一周的调研深入到黔中、黔南、毕节、遵义,于文化遗存中探寻民间智慧。

夜郎寻踪:沿古丝路向文化源头漫溯

古夜郎国大部分疆域在今贵州境内,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先民在云贵高原建立起的第一个国家,也是我国西南沟通中原,连接东南亚、西亚及欧洲各国的通衢要津。据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吴晓东介绍,像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一样,夜郎文化是在政权更迭、多民族共融影响下形成的特殊文化形态,但当前夜郎历史遗存屈指可数,夜郎故地因而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上最神秘的节点。

为探寻夜郎遗风,调研团沿南方丝绸之路重要通衢行进。七天、八地、千余公里,从黔中启程,由毕节、大方一路向西北进发,沿赤水河流域深入夜郎腹地。“楚将庄桥兴师入滇,汉使唐蒙开夜郎道制南越,诸葛亮征讨南中,水西土司奢香夫人再辟驿道、设九驿,经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南方丝绸之路终成通途。”贵州省民协副主席、秘书长余学军介绍,尽管地处黔贵山区,但夜郎人与外界的商贸交流往来频繁,古丝绸之路渐渐成为夜郎文化的重要载体。

夜郎古国灰飞烟灭,历史文化印痕犹存。从仁怀市茅台镇沿赤水河行车至习水县土城古镇,丝绸之路商贸文化尽显无遗。据当地向导介绍,贵州素不产盐,土城是“川盐入黔”的主要码头和集散地,仁岸茅台渡口盐船往来,商贾云集,酒业兴盛,十八帮文化在此萌生,最终呈现出“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及“白日千人拱手,夜晚万盏明灯”的繁华景象。

“商贸交流是夜郎文化探源的重要线索,其中承载着历史发展脉络,蕴含着先民的聪明才智。不同文化的吸收和输出间接构成了当今贵州多元一体的文化样态。”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元林说。

活态传承:本土文化资源持续发酵

贵州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地,百濮、百越、氐羌、南蛮四大民族在此碰撞融合,多民族文化生态不仅融在古老记忆中,也浸润在当下的日常生活里。

在位于水西腹地的毕节市织金县官寨乡小妥倮村,当地蜡染大师杨章芬介绍,苗家姑娘出嫁时,母亲要将手工蜡染制品作陪嫁,女儿嫁到夫家也要传承这一苗家传统。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学习蜡染不仅是延续一项生活内容,更是出于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机器做的蜡染服饰穿穿就发黄了,但手工制品越洗颜色越鲜亮。”14岁的杨江兰告诉记者,穿着自己绘制的蜡染服饰有一种自豪感。

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并不止步于简单沿袭。在仁怀市后山苗族布依族乡,一棵承载苗族记忆的古树成了当地的“摇钱树”。据该乡乡长张小波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起,川、滇、桂和东南亚多地的苗族同胞先后到后山寻根祭祖,彼此相通的方言和祖先口中村口的“摇钱树”即是相认标志。目前,以此为依托打造的后山摇钱树祭祀广场和集苗族文化展示体验、蜡染刺绣生产加工为一体的夯彩苗寨文化体验园正在筹建中,民间文化资源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苗族只是多彩贵州的一个缩影,在黔贵山区世居的少数民族包括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等17个,像苗绣、蜡染一样,侗族大歌、创世神话等都得以原汁原味保留。近年来,贵州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以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领军人才“千百十”扶持工程为抓手,打造贵州民俗文化、民间酿造、古村落民居建筑等民间文化品牌,形成了开放带动、创新驱动的新格局,更为本土文化资源的释放提供了新出口。

“多民族文化和谐共融并绵延至今,说明贵州有文化自信的根基,也具备本土资源开枝散叶的土壤。”贵州省苗学会苗学专家杨昌业表示,该文化样态可以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提供借鉴。

凭栏远眺:为古“丝路”提供新思路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相对闭塞的自然环境使得黔贵山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处于经济欠发达状态。2016年贵州获批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以来,逐渐实现了与东部发达地区及周边地区“一带一路”建设的紧密交流合作。

“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下,如何将本土文化元素提炼、整合、再创造,续写古丝绸之路的辉煌,正是当今需要研究的课题。”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晓春说。

“‘夜郎自大’可以转变为‘夜郎自信’。”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表示,以夜郎文化撬动贵州的“一带一路”建设,用本土资源带动当地脱贫攻坚,此时正是进行民间文化探源的最佳时机。

据了解,此次在贵州开展的文化探源是中国民协研究资料部策划并实施的“一带一路”中国民间文化探源工程系列活动之一。该工程是国家财政扶持的文化艺术发展一级项目,涉及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自2016年1月实施以来,已先后走进黑龙江、福建、新疆等地开展调研,收集了大量一手田野资料。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文化兼具地域性和包容性。”中国民协研究资料部主任王锦强说:“探源,不仅是为了发现当地历史印痕,更是为了从民间文化源头汲取智慧,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建设提供发展选项。”他表示,未来,该工程将采取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等多种形式深化调研,用文化领域的共商、共建、共享,助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文化的触角延伸至更远。

本报实习记者 赵若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