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基层土壤 花开百姓心间——第三届中国歌剧节惠民演出活动侧记

来源:中国文化报

“歌剧节在演员和观众之间搭起了一座‘知音桥’。”进校园演出结束后,经典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中韩英的扮演者、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演员马娅琴不无感慨地说。第三届中国歌剧节期间,除了一部部主题鲜明、风格各异的歌剧作品在江苏各大剧院轮番上演之外,多场惠民演出、艺术讲座也相继展开,受到了基层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2017年12月26日、28日,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剧组分别在江苏师范大学和徐州音乐厅举行了一场惠民演出和一场艺术讲座。在江苏师范大学,该剧执行导演周彦向现场师生详细讲述了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创作历程。从整部歌剧的产生,到后来的3次复排及修改,其间各种曲折的故事让现场观众深觉歌剧传承之不易,引发现场学生热烈的掌声。在此后的现场示范表演环节,剧中“小红”的扮演者张莹表演了剧中选段《手拿碟儿敲起来》,并邀请学生上台体验敲打碟子。一个碟子、一双筷子,看似简单,可当学生亲自体验时,才知道其中的难度。“民族歌剧要在基层土壤中培育和成长,要多到人民中去,回馈人民,这样才能从一次次互动中获得进步、提高的动力。”马娅琴说。

1月4日下午,江苏大地已被白雪素裹,但积雪挡不住歌剧迷的脚步。这一天徐州音乐厅座无虚席,以《中国歌剧要讲中国“话”》为题的艺术讲座在此进行,本届歌剧节参演剧目《盐神》的主创团队与观众分享了歌剧背后的精彩故事。一级作曲、指挥家韩万斋从剧本、音乐、导演、演唱4个方面对民族歌剧进行解析,讲述如何展现民族歌剧独特的风格。剧中主要演员现场表演了《盐工号子》,更是让观众热血沸腾。

在无锡,“阿炳”又回到了故乡。1月6日在无锡大剧院举办的“悦谈艺术人文课——歌剧《二泉》赏析会”上,民族歌剧《二泉》的总导演黄定山和编剧任卫新讲述了他们创作、排演的过程,主演王宏伟与龚爽更是与大家分享了深入故事原发地体验生活的经过与感受。“我们还专程去拜访阿炳故居和墓园,并反复练习无锡话。”王宏伟说。

“我有一个家,家在蓝天下,共想一个梦,同有一个家……”歌剧《有爱才有家》演出结束后,剧中这首温馨感人、优美动听的主题曲仍久久回荡在观众耳畔。该剧真实再现了刘德芬至亲大爱的感人故事,生动诠释了刘德芬真情奉献的为民情怀,塑造了一位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1月7日晚,该剧正式演出前,主创人员与现场观众分享创排台前幕后的故事,并详细介绍了该剧的创作构想和特色。“《有爱才有家》是一部用中国民族唱法演唱的典型的民族歌剧,它将中国的戏曲、民间音调加以融汇、升华、发展,讲述了老百姓身边的故事。”音乐总监、作曲家王原平说。

音乐在歌剧中格外重要,而交响乐交织的美妙世界如同歌剧的骨架。作为歌剧《辛夷公主》音乐世界的构建者,重庆交响乐团在参加正式演出之余深入基层,把惠民音乐会办到高校校园里。当弦乐四重奏《天空之城》《相思河畔》《一步之遥》奏响时,台下观众不禁跟着轻轻吟唱;打击水桶、木桌和不锈钢碗响起的明快节奏,为学生们打开了音乐创作的崭新视角……

除了公益演出和讲座,第三届中国歌剧节还坚持低票价惠民原则,最高票价120元,最低票价仅20元,60元以下低价票不少于60%,以便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切实体现了“歌剧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的办节宗旨。

“每一部歌剧都是各地的力作,低票价让观众尤其是我们这些大学生歌剧爱好者获得了最为直接的福利。”在大学生观众吴雅婷看来,要架起中国民族歌剧与广大观众的“知音桥”,歌剧人要带着如何更好地普惠基层观众这一问题反复思考、设计与实践。“歌剧节是一次优秀作品的集中呈现,但目标一定不止于展示,更要从一次次的演出中,在基层找到、培养起更广泛的观众群,让中国歌剧的‘根’深扎进基层土壤,让民族歌剧之花开在百姓的心田。”吴雅婷说。

 

记者  薛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