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马一平做客苏州大讲坛

2018210日下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委员、苏州市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苏州市中医学会吴门医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马一平在苏州图书馆多功能厅带来题为《吴中医学甲天下》的讲座。

马一平老师首先指出吴中医学的定义和吴门医派的定义的区别。吴中医学是指吴中地区的地方医学(区域性医学)。吴门医派的定义为流行于苏州的地域性医学学派。吴门只是苏州古城区的别称,故吴门医派的内涵狭小,不能等同于吴中医学。

吴中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名医之众多,医著之宏富,分科之完备,成果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出类拨萃于华夏。明清时期,以吴中地区为中心的江南成为全国的医学中心,于是有“吴中医学甲天下”的盛誉 。它与安徽“新安医学”、江西“旴江医学”、广东“岭南医学”,均是我国著名的地方医学。吴中医学具有“名医多,医著多,创立温病学说”三大特点,数千年来为吴地的社会繁荣昌盛和人民医疗健康作出了杰出贡献。

千百年来,在吴中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杏林兴盛,名医辈出,医著浩瀚。仅文献记载,自汉代至民国,就有医家2000多人,医著1200余部(现存500多部),其中不乏医林翘楚,如葛乾孙、倪维德、王履、薛己、缪希雍、吴有性、张璐、叶桂、薛雪、尤怡、王维德、徐大椿、缪遵义、曹存心、陆懋修、曹沧洲等均是名扬天下的大医学家;也多杏苑名著,对中医学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医著就有20多部。历代又出太医100多人,其中有太医院院使8名;世医百余家,其中传代最久、最为著称者为昆山郑氏二十九世女科,自宋末以来,世代相承,绵延至今近800年,成为中外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

 

讲师简介:

马一平,男,1959年生。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委员、苏州市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苏州市中医学会吴门医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苏州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医药文化》杂志(中华中医药学会、上海中医药大学主办)编委。从事地方文史和医学史研究与写作30多年,在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多篇,发表文学文史作品一百多万字,参编出版主编出版《昆山历代医家录》(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出版文学、文史作品集《阆苑集》,参编出版《昆山县志》、《吴中十大名医》、《苏州科技史话》、《苏州科技文化》等中医史、科技史和地方文化著作27部(套);获全国、省、苏州市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优秀成果奖8次;参与完成苏州市科技局科研课题2项。现供职于江苏省昆山市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