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山东各地的春节文化活动,最大特点是更注重对本土文化内涵的表达。山东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往年相比,今年各市均加强了活动内容策划与统筹,将本地公共文化资源、艺术资源、产业资源有机融合,极大活跃了城乡群众的春节文化生活。
在潍坊,当地充分利用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的优势,将市、县总馆与镇、村分馆结合起来,探索春节文化大餐的“大小桌制”。具体而言,潍坊市、县级的图书馆、文化馆作为“大桌”,负责“文化菜品”的汇集和“菜谱”的制作;镇、村的综合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则是“小桌”,承接上级分派的“菜品”,发挥与群众距离近的优势,及时将文化节目、书籍报刊提供给基层人民。
春节期间,潍坊市文化部门还组织了文艺骨干下基层辅导活动。潍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孙俐君说,通过选派业务骨干深入基层进行常态化指导,夯实群众文化基层辅导工作制度,解决了基层人手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唤醒了“休眠”“半休眠”的基层文化设施。
书画下基层作为一项常规惠民活动,在春节期间也得到了山东广大书画爱好者的响应。
春节期间,济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由局领导带队,组织济南市书法家协会、山东画院等单位书画家到南部山区村庄,捐赠现场书写的、饱含祝福的书法、山水花鸟绘画作品近200幅,进一步宣传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增强基层群众的文化自信。
2月21日,威海市文化志愿者协会的30多名文化志愿者,来到威海市高区东发老年公寓,开展“文化志愿者新春送欢乐和祝福”活动。志愿者为老人表演了女声独唱《我们的中国梦》、男声独唱《夕阳红》、吕剧清唱《盼发财》、男声小合唱《当祖国召唤的时候》等12个精彩节目,还为老人们按摩、梳头,为他们送去节日的诚挚祝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进入新时代,什么样的精神食粮受老百姓欢迎?答案是“接地气”“有特色的”。
2月21日至22日,烟台市吕剧院2018年迎新春惠民公益演出在福山剧院拉开了帷幕,连续两天演出了传统吕剧《小姑贤》和古装吕剧《钗头凤》,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交口赞誉。这次演出采用网络现场直播方式,在现场演出的同时,进行了网上直播,以便让更多不能在现场观看的戏迷拿起手机就能看大戏,感受到现场的演出氛围。
2月13日至3月3日,东营市东营区“乡土·传艺”非遗项目展示活动在当地举行。活动秉承“以乡音唤起乡思乡愁,以传艺续存乡土乡韵”的理念,展出了刘氏布偶、乐安苇编、曹文忠剪纸、黄氏酒坊酿造技艺、龙居丸子制作技艺、龙居的传说、盐垛短穗花鼓等多个非遗项目。
鲁南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连接通道,也是山东省“三横五纵”高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2月24日,“我们的中国梦”鲁南高铁建设工地慰问演出在鲁南高铁临沂梁厂施工工地举行。一曲别具沂蒙特色的情景合唱《谁不说俺家乡好》拉开了演出的序幕,歌曲《我们是自豪的建设者》《我的祖国》,配乐诗朗诵《鲁南高铁赞》,二胡齐奏《万马奔腾》,传统魔术《钓鱼》,柳琴戏歌《春到农家福满堂》,京歌《中国的脊梁》等形式丰富的节目掀起一个个高潮,工人朋友们也用气势十足的合唱节目进行互动。最后,演出在歌舞《不忘初心》的旋律中落下帷幕。
今年春节,枣庄的文化活动主打“新旧动能转换”主题。以枣庄首个文化消费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飞羊网上线为契机,当地文化部门整合资源,激发文化消费活力,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其间,枣庄组织举办了图书展销、阅读推荐、“你选书、我买单”等形式多样的“书香枣庄·快乐阅读”全民阅读活动。
春节期间,德州市博物馆迎来客流高峰期。据统计,春节黄金周馆内共接待游客累计达到2000余人次。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四,德州市博物馆游客人数稀少,而从初四下午开始,客流量呈井喷式增长,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初六、初七人数更是达到了顶峰,每天有600余人次。前来参观的游客年轻人居多,很多中小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博物馆了解德州的历史文化。
“今年春节这么高的客流量,得益于近年来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大家更加注重对文化和自身素质的培养。”德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杨杰说,逛博物馆,正在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不少市民和游客都选择用逛博物馆的方式,来为自己的春节“食谱”上增添一份“文化大餐”。
(整理:苏锐,参与采写:李国涛、张琳、陈琳、董宾、徐树波、刘凡霆、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