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马庄村:文化兴村在行动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初春的苏北大地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在江苏徐州马庄村的农民文化中心广场、民俗文化广场和文化大礼堂,村民们欢歌笑语,时常忆起、谈起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村里调研的情景。

春节前后,马庄村似乎人人都有着忙不完的幸福事。“家家户户都在排节目,春节期间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演。农民乐团更忙,除了准备村里的春晚,还要到市里、省里演出。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已经就绪了。”马庄村原党委书记孟庆喜说,马庄的春节好戏连台,主角是所有村民,大家一起乐、一起欢,每年还会吸引周边群众到村里观看。马庄村艺术团为村民们献上的迎春民俗晚会包括《欢庆锣鼓》《美丽家园》《吉祥如意》《俏媳妇》《汉舞长袖》《和谐大家园》等精彩节目,大家一起赏民俗、闹新春。马庄村综合办公室主任郑在龙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都知道徐州马庄有“三宝”:乐团、香包、婆媳好。

马庄的文化兴村是从一支农民演出队伍开始的。1988年,马庄村组建了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历经30年发展,全团现有固定团员20多人,全村能登台表演的村民200多人。2016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的孟国栋接任党委书记后,马庄村的农民乐团更是频繁出现在省内外、国内外的舞台上。

在村里,以乐团为骨干的马庄村文化活动也搞起来了。据孟国栋介绍,村里每周五晚上有周末舞会,每月1日举行全村升旗仪式,夏季有乘凉晚会,冬季有春节晚会、元宵灯会,秋季有群众运动会。各晚会的节目一律由群众自编自演,结合村民的身边事进行编排,题材有计划生育的、婆媳关系的、邻里和谐的、讲究卫生的,村民不光看着亲切,而且能从中受到教育。大家白天忙工作,晚上回家要么参加文体活动,要么为文艺演出做准备,邻里关系和睦了,马庄的村风、民风也为之一新。

为了给广大村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更好的环境场所,从2003年到2015年,村里先后建起了农民文化中心广场、民俗文化广场和文化大礼堂,不仅可以组织文化演出,还可以进行道德宣讲、技能培训、民俗展示等活动。村里的文化气息越来越浓郁。

村民们手工制作的香包是远近有名的特色手工艺品,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曾花30元向王秀英老人购买了一只手工香包。在马庄村“王秀英香包工作室”,80岁的王秀英激动地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激发了她的信心和决心,作为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她一定要把这项“绝活”好好传承下去。她还琢磨着要设计一款歌颂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主题香包,以表达村民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在王秀英老人的带领下,我们村的香包制作队伍已发展到200多人。我一天能缝20个,每个加工费有5元呢!”59岁的夏桂美热情地和记者攀谈。1月24日,马庄香包文化大院开工建设,对香包产品进行提档升级,开发制作新产品,扩大经营生产规模,预计3月中旬建成运营,可容纳300余人同时作业,争取在2018年收入突破2000万元。

谈到马庄村的未来发展,孟国栋说,马庄村的民俗文化虽然有较好的基础,但要想形成大而强的产业,还需要系统性的规划和建设。马庄接下来将着手打造多个民俗文化小镇,要把马庄村文化特色发挥出来,把民俗文化品牌做大做强,依托马庄农民乐团和民俗文化表演团,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借助潘安湖景区旅游,将民俗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推进马庄村观光旅游业与相关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让马庄村成为江苏乡村振兴的一个亮点。

 

本报驻江苏记者 王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