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建设“旱涝不均”须反思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某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文化建设先进村”。近年来,村“两委”班子非常重视文化,从建设施到搞活动都有声有色,赢得外界广泛关注。也因此,这几年村内获得了很多优惠政策,上级领导调研经常被安排到该村,院团下乡演出也爱去这个村,到后来配发文化设备也次次少不了这个村。工作干得好,上级给予扶持以示鼓励表彰理所应当,但该村得到的“扶持”后来却明显超过了其愿意接受的限度,这就涉及平衡的问题。比如,去年上级就配发了拉杆音箱,今年因村内工作成绩突出,又给配发了一次。在有些地方本来是惠民的资源,却不断地向资源富集区倾斜,“文化建设先进村”用不了,“落后村”却得不着,这种“旱涝不均”的现象值得反思。

基层文化建设的“旱涝不均”有多种具体表现,但特征类似:工作成绩突出的被重复表扬,不突出的尽管缺少某些资源也得不到。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目前文化建设绩效评价表彰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也有当下文化资源配送欠合理科学的原因。

“旱涝不均”的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十三五”时期,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一个大目标是均等化,要求不分区域、不分人群,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文化权益。如果单纯因为某村经济条件好、演出舞台宽敞,院团就经常去这个村演,无疑是背离了“送戏下乡”的初衷。同理,如果由于某村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图书配送、设备配送就“常态化”地向该村倾斜,也会造成资源的重复浪费,群众也不一定买账。

反思基层文化建设的“旱涝不均”,并不意味着要搞“平均主义”。这里主要涉及一个供需对接的问题,即基层文化建设到底需要什么,配送能不能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同时,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评价体系,比如“送戏下乡”,必须要明确其演出的地点是否能做到有效辐射和覆盖。

解决“旱涝不均”的问题,是实现基层文化大发展的关键,尤其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更需要对有限的资源加以平衡,因此理应引起足够重视。

清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