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现实题材空白 探索文化惠民成效
——彝族儿童剧《海上的诺苏火布》启动巡演
彝族儿童剧《海上的诺苏火布》成都公演剧照 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4月12日晚,2018年四川省舞台艺术现实题材创作重点作品、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彝族儿童剧《海上的诺苏火布》在位于成都的四川省歌舞大剧院公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凉山贫困地区儿童代表与家长共600多人受邀到场,共享这一精美的文化艺术盛宴。
彝族儿童剧《海上的诺苏火布》由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联合四川省戏剧家协会、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作出品,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演出。该剧讲述了一个两代人用爱守护彼此梦想的故事。在创作过程中,该剧主创团队深入大凉山腹地,与彝族小朋友同吃同住,和他们交朋友、做游戏,挖掘出一个个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故事,展现出四川特别是凉山地区儿童以勇气为船帆,高扬梦想的旗帜,迎风远航的决心和信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现实题材戏剧创作直面社会、直面人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如何找准现实题材,如何构建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成为文艺院团改制后亟待突破的瓶颈。
近年来,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尝试用最贴近民心的文艺作品拉近与观众和市场的距离。其主办的“蓉城之秋——2017年天府文化艺术节”历时3个月,以精品剧目展演、“国乐飘香”大师音乐会、新青年优秀剧(节)目进社区以及戏剧讲座、剧本朗读等六大板块120余场演出,吸引了超过10万人参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打造的儿童剧《熊猫寻宝》截至目前已演出87场,该剧在关注环境污染等现实题材的同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卡通的表现形式相结合,让孩子既看得过瘾,又了解到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本次创作演出的彝族儿童剧《海上的诺苏火布》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填补了彝族现实题材儿童剧的空白。该剧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乡村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的现象为题材,文艺工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考察取材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力求剧目演出引发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该剧曾在国家艺术基金前期验收演出过程中,赢得了大小观众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四川文艺工作者关注精准扶贫、关注贫困山区儿童成长、扶志扶智的具体行动”。
“当下文艺作品到底为谁服务,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唐静表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文艺作品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群众服务,特别是要面向基层群众。唐静透露,彝族儿童剧《海上的诺苏火布》在成都公演成功后,将以“传递梦想,迎着新时代的光芒远航”为主题进行巡演,其中5月至6月为凉山巡演阶段,将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市及各县巡演20场,深入山区学校,将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传递给山区的少年儿童。
唐静还表示,为了探索当下文化惠民是否有实效,以及院团生产的文艺作品能否满足基层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还将通过本次巡演收集基层群众的反馈意见,总结经验、改善不足,进一步探索创演方式和管理机制,真抓实干,为给基层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文艺作品而努力。
付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