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重庆市江津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化发展
每年七月初七,江津四面山风景区举行“七夕爱情节”活动,现已连续举办了10届。
每年端午节,江津区塘河古镇都会举行“龙舟文化节”民俗活动。
每年腊月,江津区中山古镇都会举行“千米长宴”游客朋友免费吃传统民俗活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4月14日,由重庆市江津区文化委员会主办,江津区图书馆承办的江津区2018年“活力江津·魅力之城”诵读大赛决赛在北京师范大学江津附属学校礼堂举行,22支进入决赛的诵读队伍亮出“绝活”角逐冠军,给现场观众带来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
近年来,重庆市江津区以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坚持创新融合发展,打造名人文化、长寿文化、爱情文化、古镇文化、楹联文化、抗战文化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化发展,彰显“四面山水·人文江津”的独特魅力。
江津区位于重庆市西南,辖区面积3218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25个镇,总人口150万,常住人口135万。从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设置乐城县至今已有1800余年建县史,是巴蜀地区的富庶之地,适于人类生息繁衍,保存了丰富的文化古迹和文脉资源。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孕育了“仁山智水、重农兴商、尊教崇文、开放开明”的人文底蕴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先后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华武术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等称号。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特色,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与当地的人文传统、历史文脉延续紧密相连,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也是人民群众最愿意主动参与和最乐于享受的文化。创新性发展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守护乡韵乡愁、振兴乡村文化的重大举措。
江津区文化委员会主任郑军燕表示,江津区近年来坚持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空间、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能人、特色文化活动,大力实施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以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特色文化需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政府引导 搭建平台
江津区委、区政府在当地“十二五”“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江津特色文化品牌,把江津建成重庆文化特色之城。把打造特色文化作为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强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建设具有江津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自发”的方式,推动江津区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化发展,打造具有江津特色、江津风格、江津气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同时,搭建展示平台,引导扶持民间文艺团队发展。目前,江津区共有59支特色文化团队,分布在21个镇、4个街道、4个区级部门,平均每支团队约35人,年开展活动87场次。特色文化能人有90人,分布在20个镇、4个街道,平均每人每年开展活动33.1场次。他们常年活跃在江津区镇街社区、村广场院坝和大街小巷,成为一道亮丽的流动文化风景线,推动了“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
举办活动 打造品牌
据了解,江津区重点聚焦特色文化形态,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分层级打造贴近百姓生产生活的特色文化节庆、演出、展览、讲座、体验五大特色活动,努力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区级层面,集中人力、物力,重点打造“滨江之夏”群众文化广场活动,“綦河之春”“津南之光”“春满津西”“津北之声”文艺演出联盟,春节联欢晚会,聂帅精神报告会,聚奎大讲堂、江津微讲堂活动,以及“发现江津之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继承优良传统·弘扬爱国精神”红色文化主题、“知行合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等特色文化活动。
镇、街道方面,结合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实施“一镇一品”。2017年全区特色文化活动达53项,覆盖全区29个镇(街),服务总人数380余万人次。其中“四面山·七夕东方情人节”“中山古镇千米长宴”“白沙抗战文化艺术节”“塘河渝川黔龙舟文化节”影响广泛,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参加,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石门腊八节、慈云生态年猪节、李市旱码头龙舟、聚奎大讲堂、情景党课、田园讲坛、寻找身边的好人故事会等活动深受群众喜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珞璜镇合解村村民自办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全区村级特色文化活动的“标杆”。
加强融合 凸显活力
同时,江津区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美丽乡村”、学校教育融合发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活力。与旅游发展融合,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提出 “一山一城一园三片”旅游空间布局,即一个国家5A风景名胜区“四面山”核心区域、旅游休闲示范城市、200平方公里的国家现代农业园,津西民俗文化体验、津南生态度假体验、津东綦河风光体验三个区,融合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发展文化旅游。
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2013年以来,江津区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在建设中植入当地特色文化,丰富乡村文化,推动农村文艺队伍发展,培育乡土文化能人,繁荣乡村文化市场,推动休闲生活与特色文化融合发展,培育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休闲文化。截至目前,已建成“白沙镇的桓河村、苟州村”“李市镇的大桥村”“龙华镇的朱杨村、新店村”等14个美丽乡村,这些地方的乡村建设,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地域特色文化。
与学校教育融合。利用学校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建设特色文化校园。目前,江津区第八中学坚持以“诗词、楹联”为核心元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被评为“全国诗教先进单位”,江津第六中学建成了“红色文化校园”,以及李市小学“旱码头山歌”、柏林“剪纸艺术学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与学校的特色艺术教育相结合,建成10所乡村少年宫,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挖掘整理 创新再现
近年来,江津区制定了全区文物资源保护修缮利用总体规划,有计划地对各类文物资源进行保护修缮利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投资”模式,创新融资渠道,吸纳社会参与,政府累计完成投资8780万元,吸纳社会资本5000余万元,实施了对石门大佛寺、四面山会龙庄、第二陆军医院旧址等11个项目的修缮利用,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同时,不断提炼文物资源所蕴含的固有价值和具有文化内涵的当代价值,使其更贴切地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创新、文旅融合发展相结合,融入穿越时空体验、文物活态展示等新理念,创新文物再现方式,提升文物利用价值。
截至目前,全区已将江公享堂改造为文化大院和古玩交易小集市,四面山会龙庄改造为旅游景点和活态民俗体验园,白沙张爷庙打造为抗战文化展示馆,国民党党史编撰委员会旧址打造为白沙图书分馆,鹤年堂打造为“聚奎大讲堂”……这些优质项目陆续向市民开放。目前正在加快建设石佛寺、朝源观遗址公园等。
“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利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更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江津区文化委员会主任郑军燕说,下一步,江津将进一步加大特色文化平台搭建、品牌打造、融合发展、挖掘整理等力度,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江津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文化软实力。
侯文斌 邓正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