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铜川:创新服务范式 打造全域公共文化体系新品质

来源:中国文化报

铜川市耀州文化艺术中心

铜川市王益区义兴村乡贤馆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

铜川市文化惠民卡发放暨“文化铜川”云数字平台启动仪式现场

“360°看铜川”优秀摄影作品巡展走进贫困村

铜川市王益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

陕西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田亚莉正在进行剪纸培训

任学武 秦 毅 杨 倩

“我仿佛置身作品中,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一切是那么和谐而舒畅。”不久前,上百幅彩色照片相继挂满了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多个村庄土黄色的农家院墙,引发了不少村民的关注和评论。这是由铜川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铜川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360°看铜川”优秀摄影作品巡展的一个缩影,精美的摄影作品让村民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全方位展示了铜川各方面的发展成就。经过5年的发展,该展也已成为全国群众文化的亮点项目和陕西省优秀文化品牌活动。

实际上,在铜川,这样的立足自身实际,把文化供给侧改革与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完美对接的成功探索还有许多。近几年,铜川市以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坚持把“文化兴市”作为重大战略,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在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铜川在学习借鉴各地有效措施的同时,结合自身实践进行了有益而卓有成效的创新,受到公共文化方面的专家及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欢迎。贴合时代、贴合群众、贴合自身实际,是铜川各地在创建过程中所坚守的原则,更是把工作做细、让服务深入民心、不断取得新突破、产生新亮点的保障,也是“铜川模式”的核心,必将持久激发当地公共文化建设的活力和新动能。

“互联网+”将文化服务延伸至城乡

“以后想看热门图书再也不用自己花钱买了。”一位享受到“你看书、我买单”图书服务的孙姓书友如是说。据铜川图书馆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你看书、我买单’服务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读者在铜川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或指定网站可免费在线购买想看的图书,就像淘宝购物一样,但不用付款,看完后按时归还到就近的图书馆即可,铜川图书馆会统一为这些书买单。”

铜川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其中,借助文化“三下乡”活动,让地处偏远地区的群众无差别地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切实延伸了服务半径。

以图书借阅为例,铜川在市县两级图书馆实现“一馆办证、通借通还”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与京东商城合作,实现了读者在线选购图书、书籍邮递到读者手中的“网购文化”服务。同时,构建了一个集图书馆、读者、图书供应商、物流为一体的“互联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让读者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想看的图书,提高图书的流通率,解决了图书馆服务城乡差异大、覆盖率低等问题。

与此同时,在铜川,文化服务的“云端”正在与群众的“手机端”实现互联互通。今年3月初,作为铜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文化铜川”云数字平台正式启动。

“文化铜川”云数字平台有机整合了全市文化馆、图书馆、文广新局、文博系统、影剧院等机构的各类资源,建立起以铜川市文广新局为中心,以各县文化馆、图书馆为主导,各乡镇文化站为主干,各村级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为终端的多层级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全市范围内文化资源的实时共享,让群众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更加便利的数字文化服务。通过“文化铜川”云数字平台,市民可以线上报名、线下参与包括演出、培训、展览、晚会等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与此同时,包含图书、期刊、讲座、学术资源等在内的海量数字资源,市民均可随时随地免费在线学习浏览。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热爱文化活动的市民,还可根据个人喜好,在“文化铜川”云数字平台上加入不同类型的兴趣小组。

在铜川,不仅实现了“互联网+文化服务”,还实现了以“互联网+文化监督”。目前,铜川市宜君县已建立起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网上反馈机制,并向全市推广。据悉,宜君县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网上反馈机制是宜君县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任务下达、工作交流、经验分享的即时发布平台,主要发布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要点、任务分解、工作文件、工作动态、活动资料、意见建议等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统筹协调,推动实现共建共享。宜君县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网上反馈机制的建立,把县域各部门各单位的力量进行了有机统筹,促进了各单位沟通联系,提升了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效率,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全参与,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落到实处。

合作联动拓展文化服务新阵地

便民书屋建设项目是铜川图书馆采取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区域发展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随着便民书屋项目建设的逐步发展,铜川图书馆集群化图书馆网络服务实现全覆盖。

铜川图书馆照金便民书屋便是该项目的实验点之一。中心馆与便民书屋依据协议确立彼此的关系,形成文化服务网络。照金书屋既拓展了铜川图书馆文化服务范围,也宣传了革命老区照金,读者通过便民书屋的特色文献库藏,能够深入了解其文化历史意义。

在宜君县,“撤乡留站、并村留室”则有效保障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宜君县在撤乡并村过程中,做到撤乡不撤站、并村不并室,采取“财政经费拨一点、补助资金贴一点、帮扶单位帮一点、项目资金挤一点、自己设法筹一点”的方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将撤乡并镇后的2个乡文化站和撤小村并大村后的61个村文化室予以保留,并制定了建设标准和绩效考核办法,客观上增加了群众享受文化服务的便利性。

在王益区,贴合城镇化率高、人口密度大、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度高而辖区地理空间有限的实际情况,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整合资源、共建共享为着力点的“一心多点”服务模式,正在让广大群众就近、随时、快捷、方便地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公共文化服务,受到专家学者和当地群众的认可和普遍欢迎。“一心多点”即“一个中心+多个站点”,“一个中心”指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多个站点”指社区辖区各类文化人才,文化类社会组织、机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服务站点,从而共同构成“中心+多点”点面相补、辐射衔接、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网络。

与此同时,该区的“阅读阅创一条街”建设等特色创新式文化服务同样受到群众的好评。该项服务通过对社会文化资源的充分整合,实现了纵向空间联结街区实体书店、报刊亭、自助图书馆等阅读设施,横向空间联结社区群众、企事业单位及人员、社会文化组织及人士,全民阅读体系的全覆盖式构建,不仅打造了品质文化街区,而且搭建起“全民阅读+双创孵化”平台,让书香助力全民创新创业。

铜川不仅矿产资源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也极其丰富。为更好挖掘利用这些文化资源,铜川市确立了建设博物馆(纪念馆)之城项目。该项目采取政府投资、社会力量兴办等方式,相继建成了耀州窑博物馆、玄奘丝路纪念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等30多处展馆。2016年又开工建设了铜川博物馆、王石凹煤矿遗址公园。这些展馆通过展览、讲座、巡展等活动,在新的文化阵地上使铜川的文化资源活起来、立起来、走出去,成为“文化铜川”的新名片和新窗口。

创新服务提供匹配性文化供给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老年人有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老年文化建设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因此,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必须聚焦社会现实,勇于开拓和担当。

铜川市印台区现辖5镇4个街道,老年人口3.6万,老年化率达24.18%。对此,印台区图书馆开展的“老年创客空间”服务,进一步拓展了老年人服务空间,实现了图书馆与老年人的双向互动,使老年人老有所好、老有所乐有了坚实的文化依托。

“老年创客空间”提供文献阅览服务、讲座培训、书画创作交流等五项主要服务。印台区图书馆与区老干部局、区老年书画学会签订协议,明确分工职责,实现优势互补,确保了“老年创客空间”的顺利运行。印台区“老年创客空间”每周坚持文献借阅、报刊阅览开放56小时,每周三定时开展书画培训交流活动。2018年以来,已举办名人名家文学、历史、健康、书法和绘画等创客讲座8期,开展书画交流研讨活动5期,举办书画展览5期,“老年之家”开展象棋比赛、乒乓球赛等娱乐活动8次,极大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受到社会一致称赞。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文化活动不再是过去群文艺术人才表演、群众欣赏的单一模式,广大群众参与、创作、展示的渴望愈加强烈,成为获得幸福感、满足感及树立和提升生活自信的一种方式。

“今晚我登台”是铜川市群众艺术馆立足群众新需求的实际,打造出的群众文化活动展演模式。“今晚我登台”即让群众当主角,登台表演生活中的人与事,讲铜川故事,抒家国情怀,目前已成为铜川市人人都知晓、人人可参与、人人都夸赞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模式,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普惠的参赛平台、有序的活动组织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耀州区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的故里,是柳范书画艺术之乡,书画艺术在民间至今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此,耀州区在传承和弘扬柳公权、范宽书画艺术的同时,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以打造“笔墨耀州”“书香耀州”为契机,打造“全民书法”特色公共文化示范工程,用丹墨增添魅力,全方位展示和树立耀州新形象。他们通过文化广场地书体验活动、“一天一字”柳体书法动漫推送、柳体书法进课堂、柳体书法展览等系列举措,形成了耀州区人人知柳体、人人学柳体、人人尚艺术的“全民书法”艺术氛围,成为耀州区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互联网全面覆盖和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为进一步发挥广播站在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中的阵地作用,实现有线广播“实力圈粉”,铜川新区沮河社区广播站转变服务方式,改变广播站“一人播报”的传统方式,从提升效能上下功夫,通过扩充广播员队伍、错时安排播报时间、丰富播报内容、打造特色栏目的手段,形成“群众播报常态化、播报内容多元化、播报时间公交化”的“百事大家播”服务模式,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使社区广播站真正成为传达党的声音、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纽带和平台。

为文化扶贫注入发展内生动力

加大文化精准扶贫力度,让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丰富、均衡。在铜川4个区县中,3个都是国家级贫困区县。铜川按照“筑阵地、强队伍、送文化、扶产业”的思路,助推农村扶贫脱贫。“筑阵地”,即加快贫困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力落实“六个一”标准;“强队伍”,即选派专业文化人才、文化工作者及文化志愿者深入贫困村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业务培训、文化帮扶,打造一支“不走”的群众文化队伍;“送文化”,即按照群众需求,积极组织各级各类文化组织开展文化便民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电影、看演出;“扶产业”,即大力发掘陶瓷、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文化资源,培养民间艺人,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以铜川市宜君县为例,该县结合美丽乡村和扶贫攻坚工作,实施文化精准扶贫试点建设,内容多样、成效显著,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在文化产业培育方面,借“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张文化名片,宜君县深入挖掘地方民间文化资源,扶持贫困村开发、设计、包装地方独有的农民画、剪纸、核桃工艺、刺绣、编织、根雕等手工艺品,发挥文化能人、手工艺人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了一批优秀文化人才,形成了一批能带动群众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文化产业。借助产业的力量,宜君县棋核核桃工艺品有限公司、宜富扶贫车间手工编织作坊、宜君县欣盛民间剪纸艺术有限公司等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群众从中获益。

据悉,宜君县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搭载电子商务、互联网平台,开通特色手工艺网店,让当地有优势的手工艺品在贫困村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果实,实现文化资源从手工艺品向文化产品转换,精准扶贫从“输血”向“造血”转换,激发了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陕西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田亚莉创立的“宜君民间艺术研究院”通过与妇联、就业局、工会等单位和部门联合举办“创业促就业”剪纸培训班,受训人员达万余人次,同时积极吸纳帮扶贫困户,为他们免费传授剪纸技艺,助力脱贫。2017年12月8日,“宜君民间艺术研究院”被陕西省文化厅、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授予“文化助力扶贫示范单位”。

机制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走在西部前列

自2015年7月取得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资格以来,铜川市上下紧紧围绕“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西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城市”的总目标,对标达标补短板,创新创优做示范,求实务实惠民生,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稳步推进创建工作。

铜川市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成立了由全市22家单位和部门组成的协调组,分管文化工作的市委、市政府领导担任协调组的召集人。铜川市委、市政府以及文化部门相继出台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群众业余团队发展的指导意见》《铜川市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扶持办法》等系列文件20余个,在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队伍培养、服务方式等方面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机制保障体系。铜川市政府印发了《铜川市关于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的意见》,其他配套政策、制度还将陆续出台。

铜川市在全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先后召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联席会议8次,研究解决创建难点任务,出台了《铜川市关于促进文化消费的意见》《铜川市村(社区)文化专职管理员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用制度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期提升。在资金投入方面,创建两年来,市、区(县)两级累计投入示范区创建资金8.2亿元,重点文化体育设施项目资金预计达到10.5亿元。设立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近两年,按照每年每个行政村1万元的补贴标准,投入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累计664万元。2011年,铜川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成功申报为第一批示范项目;2015年,铜川市以西部组第一的佳绩获得第三批示范区创建资格。

谈到近年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铜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铜川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梁秀侠表示,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铜川主要围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化、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等方面进行系统建设,集中解决好在设施建设、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创新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使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走在全省乃至西部前列。目前,铜川市已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建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具有铜川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将持续让普遍均等、便捷高效、惠及全民的文化阳光照耀群众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