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文化民生实事
钟真祥 叶瑜敏
河源市源城区是广东省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2017年至2018年,源城区连续两年将创建工作列为区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汇全区之智、聚全区之心,以“幸福心城·文化先行”为理念,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稳步快速推进公共文化建设,掀起了建设民生文化的新热潮,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龙头、当好推动河源在粤东西北率先振兴排头兵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源城区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按照“存量提质,增量对标;补足短板,提高底部”思路,坚定不移办好文化民生实事。2017年建成区级文体中心,区文化馆于2015年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区图书馆于2017年8月接受了国家一级馆的实地评估。目前,图书馆、文化馆已实施总分馆制试点建设工作,7个综合文化站完成升级改造,建成53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未来两年,该区还将建成100个文体小广场、100个小公园以及近30个“槎城书吧”。
创建过程中,源城区全力实施“文化+”战略,广泛吸引企业参与,将祠堂、老屋等改造成新型文化空间,建成了6个槎城公共文化特色驿站和7个家训特色文化室,让群众就近参与和享用公共文化服务。目前,辖区已实现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形成了“十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将每一寸土地都变成公共文化服务阵地。
源城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大胆创新文化惠民新思维、新模式、新路径,深入开展送文化、展文化、种文化等系列文化惠民服务活动,尤其是重视文艺小分队组织农村惠民文艺演出,哪里有需求,哪里缺舞台,哪里缺文化,文艺小分队就到哪里演出服务。2017年,全区组织开展了读书观影、文艺演出、展览培训等各类公益文化活动1206场,受益群众达20万人次,真正让公共文化服务走进乡村、走进基层、走近百姓。2018年元旦、春节期间,源城区举办“贯彻十九大·文艺乐民心”主题系列群众文化活动70多场,“文化讲堂走基层”活动20多场,促使文艺融入党建,用党建指导文艺,让老百姓在文艺中获得快乐。
为彰显槎城文化韵味,源城区深入挖掘本地历史底蕴,大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全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近年来,该区开启“文化+创意”模式,推进“槎城特色”文化创意活动,开展国学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课堂“三进”活动,组织举办槎城民俗节、非遗墟市、槎城童谣创作及传唱活动,充分利用文艺刊物《山花》这个载体,推动散文、诗歌、童谣、戏曲等文学艺术创作,进一步提升槎城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根据区域特点建设了7间家训特色文化室,拍摄了系列纪录片《家园》《槎城老屋》《槎城疍民》《槎城·祠堂人家》,构建起立体、系统、高效的传统文化宣传推广网络。
自2013年成立广东省文化志愿者源城分队以来,源城区推动文化志愿服务有序、系统地开展,充分发挥志愿者的文化认同、文化示范、文化创新等特性,让公共文化服务无处不在。源城区出台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引领文化志愿服务实现规范化管理和常态化服务,促进文化志愿团队不断壮大。目前,源城区已经形成了由1000多人组成的专业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企业团队、退休干部、退休教师、文艺专业人才、在校大学生等纷纷主动加入。文化志愿者经常以“走亲戚”方式深入社区、街道、乡村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成为槎城公共文化发展一道亮丽风景线。2017年开展和参与的各种文化活动达200多场次,参加的志愿者有800多人次。
为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源城区围绕“幸福心城”的城市定位,提出了“三个文化基地”发展总体思路,配套建设“三大文化圈”。其中,新市区以时尚文化、“快餐”文化、休闲文化等为主色,打造都市文化基地;老城以“槎城四宝”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为主调,打造客家文化传承基地;南边农村地区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核心,推进旅游文化、景观文化、村居文化建设,打造新型农村休闲文化,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基地。
源城区还推出文化点单、预约和特送服务方式,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范围,为辖区群众提供数字化、个性化的服务,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力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开展“4+1”主题文化活动、新型农村惠民文艺演出、移动文化馆、流动青少年宫和漂流书屋等活动(项目),丰富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打造具有源城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范式,促使公共文化服务焕发新姿、开满鲜花、结下硕果。
当前,源城区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在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努力延伸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让公共文化服务丰盈百姓生活,为槎城人民点亮开启幸福之旅的“文化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