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文化物流”项目,畲乡百姓看上了木偶戏。
“一条彩带蚕丝织,织带原是古人名,织带本是古人礼,上祖留传下祖织。”在前不久举办的2018年中国畲乡三月三开幕式晚会上,云南省白族歌舞团、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歌舞团、浙江景宁山歌队携手唱响《地平线上的歌声》,打动众人。特别是景宁山歌队演唱的《彩带歌》,清亮、质朴,道出了畲族彩带源远流长的历史。
“畲族自古以歌代言,以歌传情。”出生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红星街道岗石村、听着畲歌长大的蓝景芬对畲族文化情有独钟。她介绍,演唱《彩带歌》的歌手里就有岗石村的村民。2008年底,为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蓝景芬组织村里的妇女成立了岗石村原生态山歌队。刚组建时山歌队只有几个人,在文化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逐步发展到如今的40多人。“山歌队表演的节目已入选为景宁县‘文化物流’仓储中心的精品节目,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把党中央的精神写进畲族山歌,进行传唱。”山歌队队员蓝松梅自豪地说。
据景宁县文广新局局长林旭虹介绍,“文化物流”是景宁文化部门在总结多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而推出的创新项目。“文化物流”通过搭建仓储中心、监管中心、快递员中心三大平台,实现景宁文化人才的充分流通、文化资源的高效利用,使文化创新活力倍增、百姓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该项目于2017年9月试运行,截至目前,仓储中心已有文化人才30余名、优秀节目60余个、优秀业余团队50余支,完成系统文化点单项目50余个。”林旭虹说。
作为景宁县的文化人才代表,土生土长的雷森根实至名归。雷森根是景宁县红星街道王金垟村人,受村里浓厚畲族氛围的熏陶,从小热爱舞蹈。1980年,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北京举行,作为畲族代表参赛,经过层层选拔,雷森根这个农村小伙过五关斩六将,最终登上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他担任主角的舞蹈《新女婿》也受到观众的认可。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村里人都能唱上几句祝酒歌、跳上几段畲家舞,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会唱畲歌、跳畲舞的人越来越少。这几年,文化部门一直致力于打造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个行动,把我们的畲歌、畲舞更好地传承弘扬下去,使景宁县成为名副其实的歌舞海洋。”雷森根说。
在景宁,与旅游相关的民宿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畲乡十大好畲居“如隐·小佐居”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文化物流”项目受益人之一的吕科建是“如隐·小佐居”的老板,他的人生经历颇有传奇色彩。37岁的吕科建是河北省石家庄人,曾是河北地质大学的副教授。2016年,他毅然放弃让人羡慕的职业,来到景宁创业,投资500多万元,租下三幢久无人居住的破旧老屋,半修半建地开起了民宿。“刚来时我也很迷茫,对畲族文化不了解,不知道怎么吸引外地游客。”吕科建回忆,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文化部门主动上门,带他走访专业的文化策划团队和艺术培训团队,帮他策划文化活动,还建起了民宿书屋,为他的员工培训畲歌畲舞。“去年,县文化部门推出‘文化物流’这个品牌,只要我们有文化需求,都可以通过平台点单,还可以送戏、送电影、送展览。在文化部门的帮助下,‘如隐·小佐居’不仅有了美丽的外表,更有了文化的灵魂内核,让我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吕科建说。
景宁文化部门通过“文化物流”项目的实施,建立了三大运转平台,即以仓储中心为抓手的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平台、以监管中心为抓手的准入和运营监管平台、以快递员中心为抓手的服务派送平台。林旭虹表示:“文化物流”到乡村,除了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更重要的是帮助乡村挖掘本土文化、策划文化活动、培训优秀文化人才,培育基层群众文化供给的自我造血能力。“到2020年,我们要树立一批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畲族特色凸显、服务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点,让文化融入旅游,让旅游带动致富,将‘文化物流’打造成群众知晓度高、参与度广、满意度高的示范性品牌。”林旭虹说。
本报驻浙江记者 骆 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