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文化建设的有力支点
——专家支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盘活
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稳健推进成效显著。文化遗产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实现文化互融、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成为越来越多文艺工作者关注和探讨的重点。
5月19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宁波市委宣传部、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宁波市鄞州区政府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中国民间文化探源工程——“丝绸之路活化石”主题论坛在浙江宁波举行。来自全国的数十位文化领域专家学者就浙江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文化遗产盘活问题深入研讨。
此前一周,由相关专家学者组成的浙江“海丝”文化考察团先后深入嘉兴、海盐、平湖、湖州、舟山、宁波等地,对平湖乍浦港、湖州钱山漾丝绸文化交流中心和宁波高丽使馆、庆安会馆等位于浙江境内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民间文化传统、代表性文化产品、文化景观进行考察调研,为此次论坛研讨积累了大量素材。
据了解,在浙江各地,以古代港口等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塑造了独特的文化风貌,其承载的民间文化也成为专家眼中撬动“海丝”文化建设的有力支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华表示,尽管古港流变、沧海桑田,但海盐、乍浦等地的相关遗迹、商贸传统、对外文化交流、民间风俗等都依然承载着民间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记忆。“外贸中的丝绸、青瓷等民间工艺品凝聚着工匠精神和民族情感,是‘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符号。‘海丝’文化是一种活态存在,民间文化探源是提炼‘海丝’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刘华说。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仲富兰用“人文追寻、文本叙事、民俗传播”概括文化遗产盘活的要点,认为要阐发文化遗产的人文内涵,需对相关资料进行梳理,转化为文本,讲述成故事,使文化符号更丰满立体、有血有肉。
历史文化遗产是文化探源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创新历史、发展新文化、造就新繁荣的重要立足点。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受到重视的同时,也存在文化资源被过度开发的情况,对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传承成为重要课题。
“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金山银山,历史文化遗产又被称为‘活化石’。”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孟慧英表示,面对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树立历史责任意识,有理性、有选择性地开掘文化资源,而非将其作为商品去异化和消解。“不能以现在的行政区划区隔过去在多地分布的文化传统,要抛开‘地方主义’藩篱,学会尊重前人、尊重别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研究处处长王锦强说。
浙江博物馆众多,是展示当地文化的重要窗口。在浙江“海丝”文化考察团调研期间,这些博物馆对海洋文化的多元呈现,为专家把脉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海洋关乎人民的生存权利,对海洋的控制权至关重要。”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毕旭玲建议在浙江沿海地区建立儿童海洋博物馆,或有针对性地在原有场馆基础上升级改造,为增强下一代的海洋意识提供良好的环境。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良警宇长期从事文化志愿服务研究。此次调研期间,海盐县博物馆文化志愿者的塘工号子表演和宁波庆安会馆的非遗展示活动让良警宇印象深刻。“乡土文化在公共文化空间充分展示,‘大俗’邂逅‘大雅’,静态文化遗产转化为了动态文化资源。”良警宇建议整合社会力量,通过文化志愿服务等机制实现民间文化资源活态传承,为“一带一路”赋予活的灵魂。
作为“一带一路”中国民间文化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丝绸之路活化石”主题论坛与浙江“海丝”文化调研考察还引发了浙江本土文化学者的关注和思考。据悉,相关研究成果将在近期结集出版,进一步助力“海丝”文化遗产保护与盘活。
本报实习记者 赵若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