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形改了,咱们要面对面走过去。”
“动作再大点,观众太多,怕后边看不着。”
……
洪亮得有些泼辣的声音在村头空地上响起。端午节前夕,山西省灵丘县上北泉村的38岁村民吕青云并不着急回家包粽子,而是跟自己的“小分队”彩排即将演出的实景剧《山水北泉》。“我们200多个参演者都是来自上北泉村、下北泉村和红石塄村的村民,年龄最大的64岁,最小的才4岁。”吕青云说。
灵丘县地处山西东北边陲,是国家级贫困县。实景剧演出所在的上北泉村位于灵丘县东部的大山深处,贫困人口占村里总人口的1/3。过去山路难行,村里的男人大多去城里打工,剩下的女人和老人就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忙着春耕秋收,一辈子都很难走出大山。
扶贫先扶智。对于长期以来村民农闲时自娱自乐形成的文化活动,灵丘县文化局协同乡镇文化站积极给予扶持和指导,打造以广场舞、健身操为主的农村广场文化,组建以合唱队、小剧团、健身队为主的演出团体,开展日常演出活动,并且每逢节日进行展演。“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文化水平,同时经过长期积累,也为村民参与《山水北泉》实景演出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灵丘县文化局局长李栓明说。
2016年,为了响应山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扶贫”的号召,灵丘县确定了“依托群众文化活动,助推乡村旅游发展,文旅结合助力脱贫”的模式,多部门共同协作,由县政府拨款近100万元,聘请专业人员整理灵丘县史料和各村村史,深挖地域文化,将本地历史及风俗编成一部实景剧《山水北泉》。《山水北泉》演出分为《山风》《水赋》《绿韵》《荷趣》《泉梦》5个篇章,通过声光电技术,展现灵丘县的历史故事、特色文化。
“平时我们自己在村里也就是随便扭扭跳跳,但这个演出不能跟着音乐随便跳。为了弄懂演出里的故事,我特意去县里的图书馆看了县志,回来再讲给大家听。”吕青云是村里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在实景剧中扮演赵国士兵。她告诉记者,虽然学习了本地历史,但私下练习毕竟跟站在台上不一样,台下观众多的时候有两三万人,挤满了演出场地,紧张得她手都快握不住旗杆了。
《山水北泉》每周一场,节假日连演,从2016年至今已演出100余场,灵丘县周边地市,甚至河北省、北京市的观众也慕名前来观看演出,几乎场场爆满。《山水北泉》导演薛晋诞说,参演的村民每年有2000余元的演出费,这对于一个以农业为主、人均年收入4000元的小村子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增收。
上北泉村61岁村民刘翠林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地里的活计都是丈夫在做。听说村里在打造一个需要舞蹈和表演的实景剧后,她还因为身体状况而犹豫许久。“最开始排练,一个下蹲的动作我做起来都很困难,腿抖,蹲不久,但都咬牙坚持下来了。”刘翠林乐呵呵地说,“现在我家那口子每天骑车送我来村口排练,别人下午两点到,我都是提前到,一天不跳舞就浑身难受。”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灵丘县以《山水北泉》实景演出为平台,从固定的时间节点演出变为常态化演出,为灵丘县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展示搭建了平台,同时积极吸纳多元化综合节目。灵丘县罗罗腔剧团演员胡婧英常上北泉村,除了日常配合导演编排指导演出外,也会带着村民去县里、市里进行演出。通过参加灵丘县春晚、环保局表演,村民走出了大山,并引入河北省涞源县、阜平县、蔚县及山西省内市县的一些精彩文化节目扩大了灵丘县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拓宽了村民的视野,增强了全县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主动性。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实景剧每年演出40余场,接待观众15万余人次,拉动当地收入300万元,直接带动上、下北泉村60余户村民经营的饭店、民宿、摊位等每户增收8000元。
“放下锄头走上舞台,除了收入上的增加,村民自身的变化更加可喜。”薛晋诞说,“扶贫和扶智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实景剧这个平台,村民们走出大山见到了不少新鲜事物,与人交流时更加从容,眼神里都充满自信。”
本报驻山西记者 郭志清